本著作是一部哲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方法,关照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下,人的发展问题及人学研究问题。全书包括六个方面,分别对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价值、社会关系与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
《关于小资产阶级问题》概述了马克思和列宁对于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述,包括小资产阶级的概念、组成、性格、历史命运、政治表现、无产阶级应对小资产阶级的策略以及对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作者李风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进行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这双重维度来阐释马克思理论的有机整体性,综合运用文本解读、思想史研究和专题探讨的方法,分别界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资本批判的内涵,梳理双重维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双重维度的现实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并在双重维度相互建构的理论视野下,围绕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现路径与实质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系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本质特征、理论价值,以及其内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全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时代意义和发展向度,并尽可能地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图表+解读;第一部分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图表+解读;第二部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图表+解读;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图表+解读。第四部分是《资本论》感悟与探析。前面几部分是用图示、表格和曲线的方式,对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原理范畴及其精神实质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和提炼,为读者快
陈先达教授年近九十,仍葆有童心,戏称自己为“85后”,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笔耕不辍。仅最近四年,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主流媒体上就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即从上述文章中精选整版理论文章编撰而成。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位“85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坚定
这是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化研究的项目,采用历史-哲学-人文的传统方法,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传播、新闻、宣传、文化等方面论述的经典文献,进行历史考证性质的研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本来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本意思,以及这些观点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
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有八封,本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此前人们很少关注但又十分重要的恩格斯的两封书信,考察了这些书信产生的背景、写作原因、思想内容以及价值,着重突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贡献。与系统性著作相比较,这些书信尽管语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思想和观点表达也缺乏严谨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立足政治哲学中的正义史语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理论缘起、学理分梳和总体图景,力求在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反思批判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做出阐释。在“超越”马克思部分,主要讨论经典马克思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伟大事业。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译马列经典著作,创造性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关乎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1919—1949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为对象展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精学导读》对《宣言》的写作背景、文本结构、基本原理及蕴含的科学精神作了详细阐释,并阐述了这部著作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意义。从中可以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魅力,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大学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情况。上篇为理论与机制篇,论述了“青马工程”缘起和发展,并将理论与高校实际联系进行进一步探究。下篇为实践与品牌篇,主要介绍广西大学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品牌活动的基本做法、成效和基本经验,从中也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易推广、能借鉴的实践成果。广西大学积极响应共
西方传统人学追寻“本体”的初衷乃是为了给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陷入“无家可归之境”。费尔巴哈开辟了以“我欲故我在”来终结“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传统的新方向,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但他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停留于感性直观的层次上。“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出场确实提供了发动一场人学革命的可能性,但费氏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法律思想、列宁的刑事法律思想、中国传统刑法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渊源。毛泽东的刑法哲学思想有其发展与成熟的标志和轨迹。刑事法律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毛泽东刑事法律本体观的核心命题。正义与秩序是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的基本价值内容,两类矛盾的学说与刑事政策思想以及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依次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权力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方式、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等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强大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或方法,结合作者近三十年的成果积累,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全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成的客观依据、观念基础、实践支撑,建构人与自然生命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计9章,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魅力和影响魅力两方面,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主要精神、文章结构、基本内容、原理精要、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等,是一本当代《共产党宣言》的普及读物。
本书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基石之一的历史方法理论进行提炼、系统化。同时,基于新全球化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成,基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趋势,基于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使命,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当代发展要求,通过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方法理论在历史理论中的地位予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