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立足于我国油菜的高产高效与可持续生产,详细阐述了高产油菜的营养特性,系统总结了当前油菜生产中的关键施肥技术,综合分析了高产油菜可持续生产的限制因子,提炼出了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的综合管理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油菜的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高山杜鹃品种及栽培技术》采用大量彩色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国内主要流行的高山杜鹃品种及其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高山杜鹃品种及栽培技术》对我国高山杜鹃的定义及其由来、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主要品种、栽培条件及技术、病虫害防治、繁殖技术、包装与运输、杂交育种及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精选了作者团队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部分成果,经进一步凝练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编著而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部分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森林的基本特征及国家尺度森林碳收支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森林生物量、植物残体和土壤等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及其变化,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第二版除对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的特色主要表现
本书是一部以分布式的方式运用土壤-水-大气-植物与世界食物研究(SoilWaterAtmospherePlant-WOrldFOodSTudy,SWAP-WOFOST)模型对华北ping原的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开展农业水文模拟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针对多年来该区域井灌超采深层地下水所面临的水
本书在明确土壤管理与作物病害可持续控制、作物抗病虫性原理及其与矿质养分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量、中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影响病虫害发生的机制,提出了控制病虫害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同时以云南水稻生态系统为例,深入分析了水稻种植管理措施(抗病品种、施肥、农药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尤其是以小麦和蚕豆间
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南方地区经营历史最长的人工用材林,其在木材生产功能和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天然林相比,人工用材林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碳储量
遥感技术是精确获取农田环境和农作物长势信息的现代手段。本书针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依据田间试验,将试验观测数据与光谱仪辐射数据和地面高光谱影像相结合,进行玉米叶片和植株的长势高光谱遥感监测,及其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高光谱监测。主要内容包括:玉米长势遥感监测实验设计与数据测定、处理方法,玉米长势及其高光谱特性分
黄河三角洲次生盐渍化是限制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书针对黄河三角洲水盐变化对柽柳生长影响的程度、过程与机制这一科学问题,以滨海盐碱地柽柳低效林的植被恢复与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综合运用水盐运移、植物生理生态监测技术与理论分析方法,重点开展水盐在地下水—土壤—柽柳体内的迁移特征及其协同影响柽柳生理生态过程的研究。本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常规育种方法、现代育种技术、重要性状的鉴定方法、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和主要农作物育种等内容,是一本总论和各论合二为一、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分考虑教学思路和读者群体、由15所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通力合作的统编教材。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科史、教育史研究的新角度切入,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从档案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在清季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制度性变动中,厘清农学在近代中国的起源、流变的脉络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进而考察农学从知识走向制度的转变,探究晚清农学困境的深层次成因。通过对与农学有关的文本有实践争论的分析,进一
本书以作者们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杰出人才赴美国培训团”专家授课、实地参观等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各自科研工作及对土壤健康的理解编写而成。全书从土壤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入手,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了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土壤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作物产量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与降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为可持续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其变化过程非常重要。本书以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水体、沉积
本教材共22章,包括总论10章和各论12章。总论部分,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蔬菜栽培学的概念、特点,蔬菜的起源,我国蔬菜栽培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蔬菜生产的现状及趋势等;然后讲述了蔬菜分类、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蔬菜栽培技术基础、蔬菜种子与育苗等相关原理与技术;此外,由于目前蔬菜栽培面积中设施栽培的比例较高,且机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园艺学科的蔬菜、果树和中草药等内容。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性质和任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种类、病原种类与所致病害特点、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等;各论(第八章至第十九
本书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统编实验教材。全书分上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和下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两部分内容。《BR》上篇“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以理论教学九大类作物病害为序,共编排了21个实验,其核心内容是病害症状识别和病原显微形态观察,文中附有相应插图。拓展资源,如高清彩图、视频、案
《中国农业史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农业起源、发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教科书。本书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到夏商西周粗放农业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传统农业产生及其发展,以及近代农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化,从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税赋、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农作结构演变、园
本书是陆表蒸散遥感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蒸散原理以及能量平衡各分量与影响蒸散的关键参量的模型、监测及观测方法。全书共9章,第1章阐述蒸散原理;第2~第8章分别介绍大气边界层、饱和水汽压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地表净辐射、地表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影响因子、地面观测方法和遥感估算方法;第9章介绍蒸散尺度转换。《BR
本书以生态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结合民族聚居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牧户访谈数据,探究牧户在信仰—利益博弈下对生态环境退化、恢复及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行为和机理,理解牧户生计、能力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及其面临的风险,并深层次探讨牧户的生计策略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导致的福祉变化,提出三江源生态保护管理的整体
本书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依托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在珠江10余年的具体实践,对江河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从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观测方法、种类识别、补充过程及与环境关系、生长发育、变化与演替等方面出发,阐明河流重点生态单元鱼类资源的成因机制。介绍了江河鱼类早期资源断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