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文库(第2辑):国专月刊(套装全4册)》为《无锡文库》之第二辑《地方史料专着》。这些书籍皆为个人著作,它们是官修方志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史料,是对地方历史更为精细的记录和阐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中,以地方志和丛书的收藏最为丰富,成为其馆藏古籍的两大特色。该馆收藏省志82种,府志186种,州志215种,县志1800余种,另有乡、镇、卫、所志等,总计三千余种。本丛刊精选了29种方志汇编影印出版,其中大多是极少见于世的珍稀本,更有传世仅存的孤本。
本書爲《無錫文庫》第一輯《官修舊志》之一種,含方志兩種:《[康熙]江陰縣志》二十二卷,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影印;《[乾隆]江陰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據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影印。
本书是本社的重点影印图书项目“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之一种。全书20册,收录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的20种方志,包括康熙《宝坻县志》、雍正《高邮州志》、《民国淮阴志征访稿》等,其中10种为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民國時期,中國處在從近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蜕變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政治風雲變幻,思想文化激蕩,内憂外患叠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新與舊、中與西、自由與專制、激進舆保守、發展與停滯、侵略與反侵略,各種社會潮流在此期間匯聚碰撞,形成了變化萬千的特殊歷史景觀。僅從文化角度考察,一方面傳統文
《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书共选收中国地方志三千余种,种类包括各省通志、府县志、乡镇志、山水志、寺庙志等。每种地方志均加出版说明,说明影印所据的版本。本书为省志辑福建。
本辑收录了民国以前无锡现存的二十六部旧方志(本辑之末附宋代的常州府志!!《【咸淳】毗陵志》》。从时期上分,宋代一部,元代一部,明代七部,清代至民国十八部。按行政区划分,无锡九部,宜兴、江阴各八部。另附府志一部,其缘由是无锡、江阴、宜兴的宋代方志均散佚无存,而常州府的《【咸淳】毗陵志》保存了所辖区内各地修志上缴的史料。本
本辑为《无锡文库》之第四辑《无锡文存》,主要收录历代无锡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文集或珍稀史料。无锡历来被誉为人才辈出、人文营萃之地,所谓『苍圣造端,文教聿起,泰伯入吴,肇基梅里,由是人文之盛,冠于南国。硕彦辈出,著述繁实』(高铄泉《锡金历朝著述书目考》序》。明代以前,无锡地区就已出现顾恺之、李绅、尤袤、蒋捷、倪
無錫縣先後修志十三部,散佚四部。宋代和宋代以前修有舊經、圖經、無錫志三部,均散佚;元代凡一修,明代有景泰(散佚)、弘治、萬曆三志;清修康熙、乾隆(二部)、道光、嘉慶、光绪志六部,從晋代到民國,宜興編修志書二十二部,散伕十四部;宋代以前(含宋代)修的九部志書均佚;明代修五部,僅存萬曆志一部;清代至民國修志八次,散佚一部。
本辑为《无锡文库》之第一辑《官修旧志》。无锡自古为文化昌盛之地,修志传统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历代纂修的地方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其特点是修志年代早,数量多,口叩种齐,质量上乘,在全国方志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最早的风土记——晋代《阳羡风土记》发源于宜兴。清代严可均认为『古地说《山海经》、《水经》外,此为最旧气无锡修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