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汉之际开始,中国成为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文化源地。在汉籍的域外流传方面,日本以保存数量众多、衍生品种丰富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主要在南北朝时代(1336-1392)刊行的五山版汉籍,可称为其中佼佼者。 十三世纪中后期,日本效法宋代“五山”名号,在政治中心镰仓定建长寺等五寺为“镰仓五山”;十四世纪中期,又在京都定天龙
归善斋《尚书》别诰十种章句集解是《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的第4册。典、谟,属于《尚书?虞书》,而《尚书?虞书》惟有典、谟二体,即二典、三谟。《归善斋<尚书>章句集解》,意在汇集众家之解,以供读者探觅其善,以免限于一家之言。三谟,即《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继于二典之后。二典、三谟,统共五篇,为《尚书?虞书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唐陆德明释文。建国以来已经出版过多个版本的十三经注疏,尤其是嘉庆阮元刻本,被不同出版社多次出版。然而学者亦对阮元刻本的提出诸多质疑。现将元刻明修本《周礼注疏》原样影印出版,供学者深入研究。
《尚书大传(套装上下册)/济南元典·珍本集成》三卷,题“汉伏胜撰,郑康成注;福州陈寿祺辑校”,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古经解汇函》本。前冠《尚书大传定本序》及《尚书大传序录》,后附《尚书大传辨譌》,俱清人陈寿祺所撰。卷一爲《唐传》《虞传》《虞夏传》《夏传》《殷传》,卷二爲《周传》,卷三爲《略说》。其《序录》一卷,辑录历
《史纲评要》是明代评点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属编年体史评。其内容分为史纲与史评两大部分。史纲以编年体的形式简略地记载了从唐尧至元计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年的中国历史,按王朝帝系顺序排列,每一朝代列一纪,再按王朝先后和时间顺序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评要以批评的形式,通过眉批、夹批、断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表达对历史人物、历
《左传》因其史料的确凿和丰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学界对其研究从未间断,历代注疏颇多。明凌稚隆撰《春秋左传注评测义》为70卷,万历十六年吴兴凌氏刻本,是明代众多《左传》点评著述之一。测义,为推测大意之意,是作者荟萃前人注释点评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下己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左传注疏
尚书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