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六辑,共收录26位作者的30种著作。其中如李健命的《寒圃斋使行日记》详细记录了燕行使团在北京的花费和完成册封的详细过程,同时还记录了回到朝鲜后的使团成员的个人命运,这部日记是研究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朝、乾隆朝的重要文献;姜浩博的《桑蓬录》文笔細膩,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见闻,是研究康熙末到雍正初清朝政治的重要的第一手
本书以州为单位,以时代为经,人物为纬,考证唐代各州(郡、府)历任刺史(太守、尹),将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十五道328州郡刺史可考者,网络殆尽,统于一编。并附有《州(郡、府)名索引》和《刺史名索引》,便于研究者使用。本书无论是体例的明晰性,资料的穷尽性,考证的缜密性,还是对唐代州郡长官的全面精详的考证,是唐代职官研究的重要创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分十二本纪、八表、十书、三十列传、七十世家。本册为纪一。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中日关
本书系统辑录民国时期方志研究的相关文献近百种,文献来源主要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按照专题进行编排。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我国学者对历代方志编纂进行总结和研究的方志学著述,广西、贵州、安徽、浙江等省的通志馆馆刊,安徽、江苏等省通志馆报告书、筹备概况等,以及上海等地通志馆编纂的地方史料集。这些文献资料对于
本书内容讲述: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此稿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基本陈列“兰台翰墨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的图录。本书稿从展览中精心选取近200件/套展品,以时间为脉络,以馆藏文物为信托,分为明清掠影、清朝肇建、康乾盛世、帝国秋凉、抗争求索等五个部分,涵盖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民
本书是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太原市地方志研究室)开展旧志影印出版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明万历《太原府志》、清顺治《太原府志》为底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为配补本开展相关工作。原样呈现了明清稀见刻本的历史原貌,为太原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做了必要的资料积累,是一件嘉惠学林、促进学术研
该书为丛书第六辑,为原书影印出版,共10册:第一册收录明严天麟撰《五经疑义》二卷、清汪辉祖撰。<元史本证》五十卷(上);第二册收录清汪辉祖撰《元史本证》五十卷(下)、清于士达撰《湘湖考略》;第三至六册收录明来集之撰《倘湖樵书》十二卷;第七册收录明魏骥撰《南斋先生魏文婧公摘稿》十卷(上);第八册收录清徐芳烈撰《浙东
全书分为“折片档”(主要含奏折、奏片的各种原稿)、“电报档”(主要含各种电报原件、抄件)、“牍札档”(主要含各种公文、手札、电底)、“函单档”(主要含各种函稿、清单及杂件)四辑,共计约10万页。从档案内容而言,此次所辑档案较之已版者更为珍贵,具体可概述为七个方面:一是张之洞的重要奏折抄件和底稿、修改稿、编辑稿;二是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