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秦汉晋隋名医全书大成》之一种,为《岐黄医学全书》,即《黄帝内经素问》合《黄帝内经灵枢》为一册。《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总计162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高度体现。其内容博大精深,堪称医经之圣典;其文简义博,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
本书经方体系应用了脏腑辨证,但不同于教材平面式的架构;应用了六经辨证,但不同于教科书的脏腑经络的六经解读;以胡希恕的六经八纲为基础,又结合内经的五行臓像,而且加入了病因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书中首先介绍我的经方体系形成过程、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以及应用这个体系治疗各科疾病的心得和医案,最后是医话,可以加强对这个系统
本书借助现代化学习工具思维导图详解“靳三针”46个穴组。章节体例设计包括“课前导读、穴位详解、思维导图、知识拓展、巩固提高”等,课前导读环节通过案例的方式概括本节将要介绍的大致内容,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穴位详解环节通过穴位定位、主治、刺灸法分解说明,使穴位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读者记忆;思维导图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读者搭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基础理论,中篇是伤寒纲要,下篇是伤寒温热。本书上篇基于经典理论著作如《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等,对经典中三元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成体系,形成中医思维的“三元世界观”,并以“三”为基,构建经脉系统,五行五味,六经六气生理病理模型。本书的中篇是伤寒纲要篇,用新理论去解构伤寒。以“三”为基
《人体腧穴解剖图谱》助于学生准确把握穴位深层的局部解剖,促进腧穴定位准确。本书收录十四经穴361个、经外奇穴46个,采用标准穴位名称进行标注。从表面解剖、局部解剖及断面解剖多角度对穴位局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进行了剖析,阐明穴位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冠状、矢状、水平断面图准确地呈现给读者,使之一
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两代中医大家对《伤寒论》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是胡希恕先生毕生、冯世纶教授多年反复研读、临床实践《伤寒论》的学术精华,也是两代专家通过教学、研讨活动,与国内外经方人士共同探讨形成的学术共识。本书阐明《伤寒论》是经方代表著作,经方是与《内经》不同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本书的亮点是对《伤寒论》原文进
为纪念2024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约请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湖南博物院组织编写《让马王堆医学文化活起来丛书》,本丛书共分食疗卷、酒疗卷、足疗卷、香文化卷、导引术卷、房室养生卷、胎产生殖健康卷、精气神学说卷、方剂卷、经络与针砭卷10个分册,全面涵盖马王堆医学十大领域,以期深化湖南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解读。其中《马王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精选《黄帝内经》100句,由北京通州致中和书院联席院长、原北大国际MBA副教授刘芊博士倾心翻译,致力于将传统中医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在翻译过程中,刘芊老师尽量保留中医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原汁原味呈现中国医学的独特理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
《金匮翼》为清代名医尤怡所撰,是补充其《金匮要略心典》之不足而作,故称为《金匮翼》。全书8卷,列证48种,每证先述统论,次列证候治法,以法类方,荟萃各家之说,又参以个人临证见解,内容较为全面,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临证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