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政协临沧市委员会组织编写,共征稿150篇左右,共计40万字,分为综述篇、三亲篇、感怀篇、诗歌篇、书画篇、摄影篇、乐谱篇。这些“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均围绕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建设、重大变革,反映临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本书的出版有利
《广州大典》是广州的“根与魂”,承载广州千年文脉。《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主要刊载关于广州乃至广东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哲学、文学、历史、文献等学术领域,兼收与此相关的学术著作读书笔记、评论性文章及相关学术会议综述等。《广州大典研究(2025年第1辑总第15辑
湖湘文化的行程有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本书从湖湘文化形态构建论、湘学传统构建论、湖湘士人人格构建论三个方面,对作为中国区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作了一个通论式的宏观研究和综合论述。在文化层面上,从湖湘文化的源头,谈到神农炎帝,谈到舜文化,再到屈骚精神,再到晚清近代,逐步为我们全面地论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形成进程。在学术层面上,
本书既是一部渔村河南咀变迁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试图打捞起沉没在水底 的历史碎片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记忆,以人文的视角、民间的立场,整体勾勒出皖江大 通古渔村河南咀的地理、历史、渔业、人文和民俗风情。 全书共分两个篇章,第一篇章梳理了河南咀的地域源流、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展 现故乡丰富而广阔的人文风情,在纵横
“方志之学,先儒所重。”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自古以来就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编纂体裁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确定合理、完备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面貌,关系着编纂工作的质量,以及读志用志的效果,故无论是旧志,还是新地方志,都重视编纂体裁的运用。 本书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办
本书全面系统梳理挖掘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辽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各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
洛阳,与西安、北京、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和三千多年的建都史。本书上册《这里是洛阳千年帝都》讲述了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洛阳的建都简史。下册《这里是洛阳古都荣光》讲述了中国国花园、龙门石窟、
文化十二讲系列丛书(包括《中国文化十二讲》《江南文化十二讲》《岭南文化十二讲》《大运河文化十二讲》等)。本书介绍明清时期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湖洲府、江宁府和镇江府等八府和太仓直隶州。分为上、中、下三编,上、中为分别是古代和近代江南的历程,为纵向;下编为专题,如饮食、服饰、民风、艺术等,为横向。全书
本书发掘福建仓山作为中西交汇点深厚的文化底蕴,重现仓山历史,弘扬中外民间友谊,促进国际交流,展示福州仓山老派的风华,有阅历的雍容典雅和深处的国际亲和力。研究对象包括苍山近现代学校、医院与出版业,写法上采用历史学、社会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方法,形成新形态汉英双语著作。本书基于耶鲁大学的珍稀历史档案,结合当代的境况,形成历史
《黎川古村》是政协黎川县委员会主编的一部文史资料。全书分中国传统村落、省 级传统村落、其他历史文化古村三个部分,收入有代表性的古村25个,从村情概况、风 景名胜、名人名贤、建筑遗存、民间故事等几个方面,全方位展示黎川县境内深厚的人文 积累、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古村古镇的整体风貌。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