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道教典籍。抱朴子内外篇共有8卷,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内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本书选《抱朴子》诸篇志之精华,加以注释解读,于深入浅出之中,阐释道家之义理。
本书是讨论北魏时期人们时空观念的著作,共分为七章,包括鲜卑民族的时空观念,北魏西郊祭天活动、南郊祭天活动以及宗庙礼制所展示出的时空观念等。探讨了北魏的历史进程和政治制度建设,对研究当时社会结构,甚至研究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和民族融合等诸多问题,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王弼哲学思想产于既行名教之治,社会危机又极其严重的魏晋时代。现实中的名教严重背离名教的自然本性,有其时代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是由于先秦儒家道论“隐而不显”造成的。魏晋玄学家,受到儒道两家理论外观差异的启发,纷纷想到“以道补儒”的破解方法,然而外观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简单地捏合在一起,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弼对这一问
本书收录了李兰芬教授有关王弼和汤用彤玄学研究的论文,探讨了玄学作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如置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观察,其作用之魅力及困惑的双重问题。在论集的第一部分,作者指出王弼玄学在解经目的上坚持儒家思想,而在解经方法上企图改造儒家固有的方法。但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是否会伤害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呢?或说,
本书以王弼《周易注》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哲学史及易学史的角度对王弼易学的思想来源进行追溯,对其形上学思想和人道观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旨在探究王弼完成儒道会通的历程和贡献。本书认为,以《老》注《易》是易学玄学化的方法和灵魂,《周易注》对儒道两家思想兼容并蓄;王弼在对易学的阐释中实现了儒学玄学化,其道家风骨处处彰显着儒家济世
普遍性的追寻——王弼本体思想研究
本书基于正始时期的历史研究和思想研究成果,把思想史、儒道注释史和儒道融合等多个视域结合在一起,将庄子精神引入王弼思想研究中来,通过新的视域去反思既往魏晋玄学的思想界定,理清清谈与清议之间的边界,并解决王弼《老子注》与《周易注》之间的联系与张力问题。通过对王弼思想中庄子思想痕迹的梳理,也可以对比分析出王弼思想与《庄子》文
《魏晋玄学论稿》是汤用彤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除去《魏晋玄学论稿》,还收有《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这些著述多产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原计划中的《魏晋玄学》专著终未能成书。对“魏晋玄学”的现代研究,汤用彤是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以“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
《陶渊明哲学思想研究》系全国社科工作办安排我社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之一。本书是深入系统研究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中国哲学传统为背景,以陶渊明诗文的内在意义的揭示为脉络,以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德性论、涵养论、境界论等论域展示出明晰的陶渊明哲学思想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陶渊明哲学思想的渊源
王弼是魏晋时期玄学的真正确立者,他的思想不仅受到何晏、夏侯玄等前辈的影响,也脱离不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制约。其来源是多元的,并集中反映在《王弼集》之中。其著述所迸发出的思想闪光,使其无愧于中国历史上大思想家的身份。本书是对《王弼集》进行注说。书中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主要对原著的作者、成书过程、原著的基本内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