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本书是第3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吕植、孙玉文、唐士其、朱松纯、段慧玲、李彦、潘维
《单读38·第三次启程》收录了“水手计划”第二届、第三届“水手”的创作成果,也继续向第一届的老“水手”约稿。这六组作品走进了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城市,走进了大洋彼岸好友的家庭生活,走进了巴尔干的历史创伤,走进了一位南方老人的流徙命运,走进了李希霍芬曾走过的中国。年轻一代创作者再度启程去看世界,为流动、性别、冲突、经济转型等
本书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所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中国哲学”、“庄子研究”、“船山研究”、“西方哲学”、“文艺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论题包括但不限于:从四因说的角度看当代新儒家的发展与局限,《周易》中的生生与无为思想的再考察,《中庸》中的“诚体”与成性问题,《庄子》中的“和”
本书稿是作者在中央党校从事教学研究30多年所公开发表过的100多篇文稿的精品集结。内容涵盖国际政治、国际共运、世界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多种角度反映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和发展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生有何意义
傅斯年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典型。他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标准处世。用胡适的话说,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
本书是《古典与中世纪研究》的最新一辑,刊发的主要是有关西方古典学和中世纪研究的原创论文,包括校勘学、钱币学、哲学、铭文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本辑分为研究论文、教学论文两个部分,研究论文部分包括江岸《古文本的视觉化表现:阿提卡瓶画中的纸草书卷图像》、包倩怡《残舟之锚:格里高利一世的修士—主教逻辑》、栾颖新《劳动、育儿与互助
本书中的文章收编了往日通过全球化智库CCG提交的部分建言和平时透过细致观察和审慎思考后写成的短文。文章内容涉及国际会展、文旅传播、城市战略、乡村振兴、科技专利、交通管理、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品牌创新、解放思想、中美经贸、招标采购、国企混改、供给侧改革、国际商务等众多领域。其中《建议职务发归明单位和个人(团队)共同所有》
本书为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秦绍德先生的文集,全书分为“正襟危坐”“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指陈东西”“往事回眸”五个部分,收入作者多年来所撰写的有关对新闻学研究、高等学校教育的思考文章多篇以及作者所撰写的序文、小品文、往事回忆性文章。由于作者多年担任要职,很多文章今日读来仍有启发性意义,对于了解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