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研究成果,聚焦零饥(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六大SDGs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
实现碳中和,推动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本书引入了人均排放和历史责任等视角来评估全球197个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力度,充分考虑不同排放空间分配方案。从目标、技术、气候投融资和国际合作四大维度共计54项分类指标综合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水污染治理技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亟须开发一种规范化、系统性的技术评估方法,以实现快速梳理技术优势、识别技术短板、研判发展趋势的目标。本书在研究技术评估与实证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十一五”以来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方法的发展历程,建立了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综合评估及实证方
本书以社会问题为视角,重点介绍了当前中外学者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社会成因与社会应对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寂静的春天、受害结构论、受益圈·受苦圈、环境正义、公地悲剧、生产跑步机、环境问题的社会转型论、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论、生态现代化、生活环境主义、共域之治等重要理论。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重点阐释相关理
本书选取受生态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古代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状况、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轨迹、古代社会发展与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对城镇兴衰的影响、古代国家对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城镇灾害的应对机制、不同河流的下游区域城镇
本书分析了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机制,从时间维度构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运行机制模型,从空间维度探究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实现机制,从制度维度提出跨域生态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制度体系框架,以推进跨域协同联动,从风险源头着手,强化过程管理,实现无缝治理,提高治理效能。
本书总结了多个城市与区县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驻点跟踪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市PM2.5与臭氧污染成因分析与管控效果跟踪评估;重点行业排查监测与技术帮扶、“一行一策”污染物控制策略与解决方案;大气污染源分物种动态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源非现场智慧监管技术与模式探索与实践;建立城市驻点研究帮扶工作模式,提出PM2.5与臭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图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管理理念、政策制度、重点内容、建设方式、部门分工、经验模式等。针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典型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循环再生等各方面的主要技术理念、工程方法、装备设施、行业
本书分为总报告、碳源碳汇篇、市场价格篇、政策机制篇、产业技术篇、能源转型篇、国际借鉴篇、专家观点篇,聚焦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分析了2023年至2024年福建省“双碳”工作推进态势及面临挑战,回顾了福建省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以来的发展成就,构建了省域“双碳”指数公共产品,探讨了电-氢协同发展路径与模式、新型电力系统
本书通过清晰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分8章讲述了30余个乘用自动扶梯、电梯的知识,其中第1章至第4章描述了自动扶梯的安全乘梯知识要点;第5章至8章描述了电梯的安全乘梯知识要点。书中对家庭人物的特征设定和形象的夸张表现,有利于有效地将安全乘梯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乘梯安全知识普及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