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文章67篇,分上下编。上编为总论,一论“中国哲学研究之方法论”,一论“现代中国哲学变迁之大势”。下编为分论,对已故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艾思奇、杨献珍、郭沫若、侯外庐、张岱年、任继愈、石峻、朱伯崑和汤一介等哲学家之哲学创造或哲学史研究之贡献,加以阐述。书稿之编选设想为“
本书选取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开展——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的20余篇论文,论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纪念张岱年、研究张岱年的学术论文,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特点,作者大多为长期研究张岱年先生的学者,不少是张先生的亲炙弟子;另一部分则为中国哲学研究专文,作者均为中国哲学界较有影响的学者,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入手,系统比较研究了李达和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学术特点、思想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科学总结和概述出二人研究、宣传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共性特征及个体经验经验,进而依据时代特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现代儒学》第七辑为“礼学研究专辑”,来自文史哲不同学术方向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礼学通论”与“东亚家礼学”两大主题下,共同研讨东亚礼学的文化传统。本书内容广泛涉及中、日、韩、越四国历史上的有关礼仪制度、礼学思想、家礼文献
“中国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具有深厚历史使命感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8月,经过充分准备,哲学所组织所内各学科召开了“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由各研究室选派代表,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辑共收论文七篇。其中,有四篇文章是围绕唐君毅展开的,这也是本辑的主体部分。沈清松教授的文章分析了唐君毅“灵根自植”提法的意义,并就今天如何发展唐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冠闵的文章以唐君毅与牟宗三的哲学创作为例,说明断裂经验在推动哲学创造上的影响。范登明的文章,认为唐君毅以“市民神学”的方式,为儒学带来了更新。杨祖汉的文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为zhu名国学大家马一浮的论学书信集。《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今选读其中论学部分,按年序札记,以期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很多,其言
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
本书初版于1998年,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年再版,本次改为精装出版。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内容未做改动。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