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秋编*的《理论与史学(**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提倡学术争鸣,以繁荣和推动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本书主要刊载史学理论、中国历史研究、历史文献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的转型,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民国时期史学三题》遵循“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围绕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展开探讨,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
本书是清华大学第二届量化历史研讨班的10多篇优秀论文的合集。综述是在演讲老师的PPT和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涉及演讲老师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研究文献的现状和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诸位作者分析了收集历史资料和量化数据的途径,并将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再根据量化后的数据做回归研究。此外,诸位作者还介绍了主要研究结论和方法论上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学者的世界通史研究与编纂的发展历程,从史学理论和历史教育相结合的视角,发掘了中国学者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理论成就与学术特色,既是一部深入反省世界史学科发展和经验教训的探索之作,又是一部辨析世界通史研究领域诸思潮,展望中国的世界历史学未来发展路向的创新之作。
本书作者全面回顾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危机发展史及认识史,分析了当今世界诸多危机和隐患,如气候变暖、地球正遭受第六次物种灭绝的空前浩劫,及核泄漏、核战争等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深刻阐释了创建人类危机学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和必要性。全书共分为六章。
本论丛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编辑的学术咨询性质的文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贯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在历史学学科领域范围内积极开展学术调研、咨询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交流的园地,尤其关注学科建设、史学前沿、学术建议、学术调查等方面有实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
本书为《新史学》系列出版之第十四辑,集中论述了“城市史与城市文化”专题10余篇文章,另有“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题研究”“文献与史料”等专栏,共收入论文25篇,反映了国外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对史学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