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斯捷潘诺夫的符号学思想为立足点,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普通符号学思想和观念符号学思想进行详细阐释。本书主要内容:引进并诠释普通符号学思想对一般符号学规律的提取、具体内涵及其应用;引进并诠释观念符号学思想的符号学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历时语言学维度、独创性术语“观念的进化符号性序列”等;揭示其国外符号学理论本土化经验;揭
维特根斯坦就逻辑与伦理之间张力的持久运思表明,人的实践本性植根于某种深沉持久的自我调适,即一种旨在精神与语用、事实与关系、表征与内省等层面获得深度平衡的内在反应。反应即本质。这一实践哲学的基本意蕴立足于对个体生活与思想行动之统一性的哲学探究。鉴于此,维特根斯坦呈现在“感觉-心理”语法探究中的实践品格,经由经验之规范秩序
此项研究集中于“信念的本质”这一中心议题,拟就信念这种心智现象的形而上学、语义学、认识论、规范性、信念与理性行动的关联等具体问题展开探究。尝试梳理休谟信念理论的基本主张,建立起一个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理论平台;对二十世纪几种重要的信念理论做批判性讨论,特别是清理几个重要的争论,包括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柏拉图主义和虚构主义
在奥林匹斯宗教的影响下,诞生了古希腊文明的各种文化形态,史诗、竞技会、抒情诗,雕塑……还有悲剧。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创作了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伟大悲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命运,那所谓“背后的东西”。 本书将引领读者看到,哲学是如何在悲剧的指引下,从那“背后的东西”领悟到必然性与逻各斯,从而走上了“爱智慧”的道路。
本书是一部政治哲学典范之作,由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哲学导师迈克尔·贝雷斯福德·福斯特于1935年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本书主张“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地研究哲学史”,它围绕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严谨地考察了两部作品所代表的政治哲学的延续与差异,提供了一种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黑格尔甚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
本书以文集形式收录了伊波利特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黑格尔的生命与存在概念”、“黑格尔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真理与存在间的关系问题”,且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二至三个章节。全书对黑格尔的生命意识、苦恼意识以及存在和意义等概行了讨论,也对《精神现象学》、《
本书以黑格尔承认理论为逻辑隐线,以自由和承认为价值归旨讨论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体系。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黑格尔承认理论的产生、体系和内容,梳理了黑格尔公民教育的教育起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路径和教育方法,论述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自由伦理教育自由的承认逻辑,总结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的批判和
本书阐释了西方哲思通向东方道家智慧的尝试和过程。作者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论至海德格尔,将海德格尔与庄子的理论进行对比并相互补充,试图拓展出一条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源、艺术的本源、存在的本源、真理的本质之显现的思想进路。
本书从肃剧与雅典民主制的紧密联系出发,细致解读了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斯提斯》《希珀吕托斯》《赫卡柏》《发狂的赫拉克勒斯》及《特洛亚女子》这五部剧。作者认为,欧里庇得斯的这些剧作的诸多主题,比如生与死的关系、节制的天性、对正义的呼吁、对高贵的定义、对语言和智识的运用等,均带有同时代的政治维度,每一个主题都成了民主思想的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