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提升-(——澳大利亚海洋文化发展及启示)
《中国海洋地标》按照我国4个边缘海分为渤海篇、黄海篇、东海篇和南海篇,以及介绍我国南、北极科考站的极地篇。从每个海域选取10余个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海洋自然景观、海洋人文景观、海洋科教机构或者海洋地理标志等进行介绍说明,反映本海区海洋地理与海洋文化特征,并介绍我国南、北极的6个科考站,从而建构我国沿海领域整体的海洋地理与海
太平洋覆盖了整个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它的面积超过了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无数尚待人类发掘的神秘物种隐藏在这里的深海禁地。《大太平洋》是中央电视台、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与德国电视二台(ZDF)等机构联合摄制的大型自然类高清纪
本书从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的机理和数值模型出发,逐步延伸到海咸水入侵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土壤盐渍化、重金属含量变化,景观格局变化,最后对莱州湾南岸的环境地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咸海水入侵地区的土地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印度洋观测起步较晚,但已有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印度洋季风和海气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我国气候,因此,增强对印度洋海洋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认识意义重大。上层海洋是海洋热量、动量和能量较为集中的层次,印度洋环流的季节变化及其他主要海洋现象都反映在上层海洋的热盐分布结构中。本书对印度洋上层海洋的风场、海浪、海流、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南海是岭南古城,广东首邑。南海人在沃土鱼塘之中培育食粮,养蚕纺丝,提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流水线上制造吃穿住行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物质便利;还打造了诸如狮艺、粤剧、南拳等文化瑰宝,滋养着岭南乃至华夏的子孙。作品通过展示南海的城市起源、历史人文、经济产业、生态环境、文明轨迹等来解读南海作为广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逐渐从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经济实践、国民思想提升与理论知识建设的过程。本书忠实记录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与践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中国海洋文化体系建设到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从涉海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到全球涉海事务的交流与合作。国家海洋文化管理机构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强强
本书是根据我们深水地质灾害团队*近年的科研成果在结合全球深海地质灾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南海深海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和防治,提醒政府和大众关注深海水地质灾害的巨大危害。全书总结了南海的灾害类型和国际研究进展,阐述了海底滑坡、浅层气、浅层水合物、浅水流和地震海啸等重要地质灾害的特征、危害以及各种预测技术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作者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民间收藏家手里和海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古代海洋地图,将它们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思想的形成等一一介绍
我国东部沿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为数众多的岛屿和广阔的海域。历史上,这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从事广泛的涉海活动,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传统,创造了不同于内陆农耕文明的海洋文明,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今天我们走向海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海洋经济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