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以白话文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从发生到发展,面对几千年来发展完备、传统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能在短短数十年内取得“胜利”,不只是因为古典文学的衰落和现代文学的“优秀”,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代文学得到了新的教育制度的支持,其中以语文教育助力尤大。一方面,现代文学作品为新型语文教材提供了选文,逐步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穿越云层的光亮》收录作者近年来的批评文字。“现象寻踪”对当下文坛的热点现象与前沿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作家素描”以刘震云、罗伟章、王占黑等为个案对老中青几代作家的创作进行综合性论述。“小说小评”以短平快的形式跟踪文坛新作,快言快语点击热门新作。“文学跨界”则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探讨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与融合
本书是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主办、公开出版的省级学术集刊。主编单位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评论协会。自2020年创办以来,该刊一直致力于通过对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的症候式分析,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介入当代中国的思想探索与批评表达。本书为《南方文学评论》第四辑,收录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理
苏轼(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并推广至周边及世界。十二世纪起,东坡的文献开始传播到日本,无论是公卿大名,还是社宫禅林,都极其喜欢东坡的诗词,并成为诗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江户时期的诗人松尾芭蕉的许多俳句都有东坡的身影。到西学东渐的明治时期,相关书籍依旧层出不穷。在朝鲜半岛,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编辑出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术文章。本辑设置易学研究、诗学研究、数字人文三个专题。“易学研究”有三篇文章,其中山东大学著名易学专家林忠军高度概括和阐述了中国上千年的象数易学及其发展、研究;孙逸超揭示北宋易学家刘牧对宋代易数解释的影响;谷继明总结
本书为新文学学会等主办,设有多个专题,如“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等。本期重点推介了作家蔡东,诗人王东东,小说家乔叶等,并对浙江散文、中国现当代旧体诗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另有针对现当代文学一些人物和现象的评论。
本书是青年评论家徐威博士近些年观察当代作家、作品及现象的评论集,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已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发表。第一辑探讨当代小说叙事的多种可能,第二辑关注诗歌现场阐述情感与修辞的关联,第三辑多为阅读札记与短评。本书立足当下文学现场,以文本为中心,视野宽广,问题意识突出,不乏新锐之见。
本书是“广东青年批评家丛书”中的一种,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学博士贺江。本书是对深圳文学经典作家及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以邓一光、杨争光、蔡东、薛忆沩、吴君、南翔为代表的深圳六位经典作家,对其创作风格、创作理念进行了剖析。下篇主要探讨深圳文学四十年发
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书写语言与文章体式的复杂演变。作者主要从晚清民初的文章入手,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予以考察。其严复、章太炎、刘师培、林纾、周氏兄弟等专章,从不同角度讨论他们各自的文言选择中的现代要素,以及如何影响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变革。另一部分则分专题,分析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复杂
本书为《戴建业作品集》之一,作者戴建业先生结合长期文本研究实际,运用大量读者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古文献,对文本阐释的内在价值和规律和他们的外在意义进行详细阐释,即同时运用文本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即文学文本的阐释,既可以从文本本身出发,也可以从文本之外的因素出发),考察庄子、左思、鲍照、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的诗文作品和心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