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本作者95篇原创文章,对甲骨文中100多个生字(成语)在形、义、音方面进行解析、辨认,并对相关难解卜辞进行断句、翻译,对这些生字和成语的结构、涵义、发音、用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对当今流行的一些误解字以及《甲骨文字典》中多处阐述不妥之处进行了指正。不仅对这些生字的起源、涵义发展脉络有更深研究,而且对商代文字
本书以北魏墓葬材料为主体,考察图像与装饰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交互作用,并将此作用置于北朝史的进程中来加以理解,尝试建立具有装饰史观的墓葬图像论。上编有三章,由图像、装饰、佛教因素三个角度来考察以北魏平城时期为主的墓葬图像。下编三章则是以石床围屏为主体的系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对独立的范畴,别具时代特点。藉由考察葬
本书辑录了鹤庆县现存古碑刻130余通,拓制拓片150多张,按时代分类,明代9通,清代61通,民国33通。未知年代的有27通;按内容来分,城池1通,道路5通,教育3通,墓志25通,桥梁8通,水利15通,寺庙24通,制度8通,其他14通。通过对现存古碑刻拓片的制作收集,相对完整地收录了鹤庆县的古碑刻文物,对于研究鹤庆县历史
本书为明代瓷器图录,共收了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各朝较有代表性官窑瓷器124件,分别为洪武年制2件,永乐年制11件,宣德年制30件,正统年制7件,成化年制14件,弘治年制6件,正德年制14件,嘉靖年制22件,隆庆年制4件,万历年制14件。这些瓷器器形样式丰富,时代跨度较长,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明代官窑烧造瓷器的特点及明代官窑瓷
本书是《石窟史诗》系列的第一辑。本系列以中国石窟寺艺术从南北朝到明代的延续、从西北到南方的传播为时空线索,每册介绍一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石窟(群),并配有利用专业摄影和测绘技术制作的照片和信息图,在短小便携的篇幅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读者一份充实易读、又不失学术严谨的石窟指南。安岳石窟因不同源流艺术的交汇融合而
长干里是南京的一个有名地理单元,位于六朝古都建康城南郊。南京建城史的开端就是位于长干里的越城。越城滨江控淮,是越灭吴后建立的对抗楚国的重要军事据点。长干里在南京主城地区建置中属于最早的区域之一,到了六朝建都时期,长干里人烟阜盛,成为了都城的南部门户。2017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长干里越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开展。遗
编这本小书的契机是在2016年8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决定承接中国第二届考古大会。是年7月下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三星堆祭祀坑发现30周年暨三星堆与世界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广汉召开,省委宣传部甘霖部长听说来了一大批中外学者,很想见见专家们,听听大家对三星堆和四川考古研究的建议,嘱咐我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最具代表性、最具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的寺观壁画,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唐、五代、宋、辽、金的寺观壁画,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收录元明时期的永乐宫、青龙寺、水神庙、公主寺、稷益庙、云林寺、太符观、后土圣母庙等寺观的壁画,来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