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论在朱子哲学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心与理的关系则是朱子心性论的中心问题。在朱子思想中,心是道德修养的现实主体,理则是道德修养的价值本体,两者以性为中介而达到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心理之间:朱子心性论研究》对朱子心性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心论、理论与性论三大部分,通过对传统诠释模式的自觉超越
朱子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其会刊《朱子学年鉴》于2013年正式创刊,今后每年将出版一辑。《朱子学年鉴》直面全球化朱子学研究,积极发掘朱子学和儒学的智慧,广泛介绍全球朱子学研究的年度最新成果和相关信息,努力为朱子学及中国哲学研究者展示最为全面的全球朱子学研究图景。《朱子学年鉴》具体内容包含九个栏目:特稿(主要约请朱子学专家
本书运用作者独创的逻辑结构方法论,不仅把朱熹与退溪哲学思想主旨归约为“理——气——物”、“理——气——五行”的范畴衍生关系,使二者纷繁复杂的思想体系得以澄明;而且在此基础上,分别阐释了朱熹的易学思想、美学思想、史学思想及退溪的认知范畴系统、理数思维等,并对二者的理动静论、人心论、价值观和易学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析比较
周敦颐一生都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的偏远地区做判案断狱的地方官,留下的著作也不多,但纪念他的祠堂书院遍及大江南北。他受人景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山人物之一。“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是关于他流传最广的赞语,被后人誉为“道学宗主”。
本书从一个整体来考察四先生的思想,阐述甬上四先生的思想特征以及在陆九渊心学中的位置。具体内容包括:“甬上四先生”的生平和思想轨迹、“甬上四先生”的思想成就及其特色、“甬上四先生”与学者间的互动、“甬上四先生”的理想和实践。
本书共十五篇,是民国十五年作者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所手编之讲义。基于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而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读者难于了解,因此作者综合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为读者提供一本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理学”是对宋明时期学术整体的概括,从公元11世纪中期产生至18世纪中期式微,前后持续了700多年时间。“理”,义理之意,理学就是以阐述和发挥传统儒家典籍义理为主的学问,是相对汉唐的注疏之学而言的。理学又被外国学者称为新儒学、新儒家。广
陈支平、叶明义编著的《朱熹陈淳研究》收录了2012年6月在漳州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68篇学术论文中最具代表性的56篇作品,其中大陆作品44篇,台湾作品19篇,新加坡作品2篇,日本作品1篇。主要包括朱熹陈淳之理气观及其现代价值、朱熹陈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朱子《家礼》对台湾婚礼习俗的影响、
朱熹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其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已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深入研究和挖掘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能为我们今天解决社会道德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姚进生编著的《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论稿》包括朱熹道德教育思
本书通过系统论述王安石的时代政局、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活动、新法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来展示王安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