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心物关系”为切入点,先将牟宗三思想中蕴含的三种心物关系结构--“横摄”“纵贯”“圆具”--透过两层存有论体系梳理出来,并将“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作为理解其思想的三个基本范式,又通过聚焦感知对于心物双方的优先地位,提出了“感知塑认知”、感知与思想“异质而同构”的观点和透过感官隐喻中感知结构的剖析展示思维深层结
本书立足于现代人的生死关怀和儒家生死观,从“问题意识”“形上基础”“人生精神”“终极情怀”几个维度,讨论了唐君毅生死哲学的主要概念“不朽渴望”“仁心本体”“身心呼应”“生死感通”,从生死认识论(“不朽渴望”的问题意识)、生死形上学(“仁心本体”的形上基础)、生死价值论(“身心呼应”的人生精神--自我的生死价值论、“生死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和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该辑刊的宗旨是:以唐君毅研究为起点,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历代四川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推动四川学术界、思想界的自我反思和创新发展,推动四川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及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聚焦三大主题: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中国哲学与现代生态文明。本书关注的都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会遭遇的普遍性问题。哲学的主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公民教育问题、启蒙问题、权力问题、生态伦理、气候变化等都是持久不衰的话题,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充分体现中国哲学之于现代社会、现代世
本书通过对19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考、主张、规划、实践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与转变逻辑,认为梁氏由乡建理论及实践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现代儒家激进主义。本书既可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强化我们对1949年前的新儒学及传统社会特性的认识,既具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反映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演变历程与成果,共分12卷,约1800万字,收录10万余名学者,8万余部学术著作,5万余篇学术论文,展示中国现代学术重构的历史进程与学理逻辑,总结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成果与经验。
作为“现代新儒家集大成者”,牟宗三曾自谓六十余年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国文化生命,在牟宗三著作中,也多见一中心观念,即“提高人的历史文化意识,点醒人的真实生命”。本著作将论证“生命的学间”是牟宗三思想的核心线索并从“生命的学问”之创设背景、建构路径、内容展开、圆融圆成、定位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上述研究不仅能有助于人
20世纪初,在西方逻辑传入的背景下,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开始兴起。章士钊不仅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对逻辑、中国逻辑史进行研究探索,而且还对中西逻辑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比较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本书绪论部分从四个方面综述了有关章士钊逻辑思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研
鲁迅思想是一个复杂、多向度的整体,它包括哲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百年来的鲁迅研究史,主要是在思想史和心灵史这两大方向展开,再延及对论著、作品的解读,本书则侧重于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的思想观念。作者并非去论证鲁迅是位哲学家,而是从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他,企望能探其本源,明其族类,追溯鲁迅思想与外部世界哲学思潮
南怀瑾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很容易读,若读进去会爱不释手;但也很难读,要了解其中的思想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一定的门槛。基于此,作者才发心对南老师的部分著述进行导读,以期帮助到有心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南老师教化的读者们,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稿结构清晰,分为十二个章节,先从南怀瑾先生的生平说起,进而为南师著述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