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基础概念。类是人对自然与自身客观普遍性的概括。人的类本质则是人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对象性本质。人的类本质不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也不是纯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种能够将现实性与抽象性结合起来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是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对抽象本质论的改造。人既在意识中也在实践中以普遍性为对象,并通
毛泽东的文章,值得读、需要读。毛泽东的为文表达,包括措词、断语、修饰、口吻、文风,早已是中国当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文章中的才思、智识和卓见,也早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作者多年来悉心研习毛泽东的写作之道,倾力探究毛泽东的文章密码和语言魅力,用功甚勤而有心得,且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文章千古
本书系统梳理摘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全集》中的典故,采用原文、释义相结合的形式编排形成568组词条。毛泽东同志运用的这些典故涵盖历史典籍和成语、寓言,结合基本历史事实、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重要观点等内容,饱含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建设问
本书除开篇外,共7章,内容包括:调查研究励志改造中国与世界、调查研究开辟中国式革命道路、调查研究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全党思想的统一等。
本书收录了毛泽东于1923年至1965年间创作、经毛泽东本人亲自审定并发表的诗词39首。本书从诗词品析角度切入,从文字内容、文学风格、人文情怀、哲学思想等方面,对毛泽东诗词进行赏析,并在此基础上,以诗词朗诵技巧指导为特色,对诗词朗诵过程中的情绪调动、技巧运用、节奏变换等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
本书包括访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研究、“两个结合”相关研究、“大思政课”相关研究、动态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发展——访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教授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本书力图
本书对河上肇、宫川实合译《资本论》的译本、版本、文本及研究文献进行研究考证,梳理河上肇、宫川实合译《资本论》译本在日本传播过程中,其概念、术语的译介及其演变情况,总结日译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本书内容包括:《神圣家族》原版通释、《神圣家族》英文版狄克逊译本考释、《神圣家族》英文版狄克逊译本译文考证等。
本书聚焦加田哲二译本中主要术语的斟酌选择与重要观点的表述方式,并与后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日文译本及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立体地呈现该译本的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