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的生老病死是怎么发生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等主要方面开题,从宗教、文化特点和差异、社会历史阶段、习俗和观念、认识层次等各方面,结合古今中外哲人大家的论述,引经据典,对死亡这一无法回避的命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与阐释,也从哲学的角度做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旨在引导国人学习与死亡相关的知识,从而正确地认识死亡
回望与追忆伴随着逝者与生者,彼此交融,体味人生,感悟生死;个人的精神品质是逝者的价值体现,也是留给生者的遗产。这种爱的遗产让生者在感叹丧失与悲伤之余,也能冷静地面对缺失,觉解生死,带着爱继续完成人生之路。《回望与追忆》收集了古今中外多篇关于生命的回顾以及亲友的回忆散文,并做了清晰的阐述,旨在引导读者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吸
本书作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著作系列中的一种,所关注的主题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在经历了“生”的“伟大”后不得不遭受“老”与“病”的苦痛,在这种苦痛经历中,我们如何超越苦痛并为之赋予意义,同时为“死”的“光荣”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本书中侧重解答如何有准备地迎接死亡的问题,明确告诉读者:我们是可以通过生前预嘱、预立遗嘱以及培养
老年失智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令人心生恐惧的疾病。失智是不可逆的退化过程,漫长的病程一点一点地将生命所有的灵性与尊严侵蚀,那种痛苦与无奈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然会为之触动,并逐步领悟到死亡的真谛,从而观照当下的人生,建立起沟通生死的生命智慧,使我们从容应对人生中的任何挑战与苦难。本书针对失智与失能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对什么
本书对什么是临终尊严、什么是安宁疗护、以及临终尊严如何维护进行了较通俗而严谨的分析,旨在引导读者在面临“救治还是放弃”困境时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改为季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当代国外马克思
本书由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沃尔德1970年在一档广播节目上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来,共6章。作者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来?”“我们将去向何方?”三个zhong极问题为线索,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述了生命和人类的起源,以及生命的意义。在沃尔德看来,宇宙中的万物的发展是连贯、统一和谐的,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物质,化作了群星,又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到我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新时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势下,从整体上回顾、总结、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影响已被提上日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与影响研究:上、下》系统、全面地回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深入评估
作为西方思想史上不能绕过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以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著称,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书,被誉为西方政治哲学奠基之作。然而本书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并不止于政治哲学,要为其伦理-政治哲学的诸多论述找到一个更为终极的“道”,必须返归霍布斯的形而上学,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个霍布斯研
“存在不是别的,只是纯然的关联。”在二十世纪之初西方哲学掀起了一场反对形而上学的运动,无论是分析哲学、现象学或者后现代主义都不遗余力的对传统哲学给予充分的批判。而恰逢彼时,西方哲学传入了中国。于是,留在中国大众心中的印象是——哲学是反形而上学的。但实际上无论西方哲学经历了怎样的转向与运动,它都必然的建基于形而上学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