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1卷):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世界战略的演变》运用丰富的日文资料,系统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影响作用。主要内容是:一、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开启的时代意义。中国抗战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开辟了世界上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珍珠港事件后,中国积极推动反法西斯军事同盟的建立,并派遣远征军出国作战。中国还积极扶助周边国家的抗日活动。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后,又努力推动缅甸反攻战。缅北作战揭开了亚洲地区盟军对日反攻战的序幕。中国顺应形势变化,适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一举废除旧约,订立新约,取得平等地位。此后,历经签署莫斯科宣言、参加开罗峰会、
“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扑朔迷离,变化复杂。本卷分六章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困境的形成、国民政府摆脱对日外交困境所采取的各种政策、遏制日本进一步分裂中国的外交措施、和战转换与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
本卷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华政策,其重点在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制定过程、实施过程,及其对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本卷内容丰富多彩,较为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如何从牺牲中国,执行对日绥靖政策,到援华抗日,最后与中国结成盟国的对华政策的曲折变化。本卷的研究表明,战时英国与中国是盟国,同中国在抗日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中外关系中,德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是重要而秘密的一章。为了迅速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的屈辱地位,德国共和政府以及后来的纳粹政权,出于战略原料的贸易需求,对中国采取了比较友好的外交政策,而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人出自对德国人和德国精神的崇拜,一向持着“联德”方针,希望得到德方对其统一和建军的帮助。于是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第6卷):战时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标志,这十五年可以分为两段。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总的说来是由最初的置身事外逐渐向着援华制日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牵制:美国
本卷在吸收前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中苏、中英双边关系的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剖析了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段内,中国为抵抗日本侵略,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联盟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并较好地兼顾本国民族利益,与反法西斯联盟其他三大盟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利益纷争并存的复杂关系。从中可以清
本书为北京大学公选课教材,提纲挈领地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包括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东问题、美苏冷战与缓和、欧洲统一进程、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东亚的崛起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具通盘关照的专业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
《大西洋壁垒:隆美尔的铜墙铁壁》回眸了大西洋壁垒上的经典战役,对二战时德军营建大西洋防线及盟军对之的突破进行了具体而平实的叙述。自亚当夏娃被逐出温暖安适的伊甸园开始,追求安全感的斗争就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从山川沟壑到藤牌木盾,一切自然和人工的物体都被用来增加防御的可靠性。这一切发展到20世纪,科技的进步已经削弱了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