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系武汉大学传统文化中心创办的学术刊物,所选论文作者均为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论文涉及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研究,《论语》、《庄子》、《墨子》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等内容,探赜索隐,经史抉微,纵论诸子,新见迭出。
本书荟萃了范曾先生新近撰写的论文八篇,从辛稼轩到王国维,从八大山人到黄宾虹,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诚如李存葆所言:“范曾将论文作美文写,滔滔乎言辞,崛崛乎气象,笔致如大江奔涌,读来令人忘倦。”对于古代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范曾先生是当代大儒,绝不是虚美之词。不知者以为范曾仅仅是画家、书法家,一般的知者或
沈有鼎先生(1908-1989)字公武,生于上海市。他是当代中国逻辑学家、哲学家。1929年沈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他师从H.M.舍弗和A.N_怀特海,于193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至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弗赖堡大学访问研究。1934年回国后,他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调任中国科
贺昌群先生(1903-1973年),字藏云,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先生自幼家境贫寒,早年靠亲友资助求学。中学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奔赴上海,考入沪江大学。后因经济困难辍学,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勤奋地广泛涉猎了文学、中外历史、哲学
本书是作者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一些感悟。作者把研究社会文化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和体会倾注于纸上,凝聚成一篇篇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的随笔,极富启发意义。 这本书随笔集取名“梧桐三味”,用的是其中一篇的名字,这篇随笔讲的是章士钊一生“三变”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也自然分成三个部分,以吻合于书名昭示的节奏。第一部分多是一些近代人物
本文集所收集的文章多是王先生进入老年之后的作品。由于疾病的折磨,那时他已完全不能握笔,文集中的大部分论文是王先生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王先生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以及所付出的超越了生物学价值的非功利性劳动,尤其是他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前景的关切之情,令人感动。为了更好地反映王先生的思想轨迹,本文集按
听百家言——“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演讲人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著名学者、业界精英和政府官员,内容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经济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集百场会——“百场报告,群贤毕至”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形成一个多方位的知识共享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的功效;育百年人——“无限学习,
杨向奎先生,字拱宸,河北丰润人。生于1910年1月10日,2000年7月2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先生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相继执教于甘肃学院、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作育人才,桃李满园。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第一所任研究员,迄于逝世,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从事史学研究。先生一生广泛涉足
讲座是北大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讲座如果在大学里消失,校园文化便会成为戈壁上的涓涓细流,虽澄澈,但孱弱且短暂,并且,讲堂上智慧的内光不应只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走出去,给所有爱智慧的人以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去亲身体会细流是如何,变成汹涌的波涛奔腾至海的。
本书收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代表性的论文20余篇,内容涵括江村研究、云南三村、乡镇企业、小城镇、珠江和长江三角洲、沿海和边区农村发展,经济水平由西向东阶梯性上升和现代化工业由东向西逐步延伸以及“全国一盘棋”等城乡研究的内容。作者对农民的温饱问题,人对资源的利用和分析问题,人与人共同生存问题,以及如何保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