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国家博物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展出文物约200件(套),文物涵盖陶器、玉器、金器、玻璃器、丝织品、古籍文书、印章钱币、造像、以及小麦/粟作农业作物等多种品类,再现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涵盖陶器、玉器、金器、玻
本书从众多汉代画像石中精选出“衣食住行”的图像内容,进行归类解读,以再现汉代的生活方式。全书6万字,400幅图片,涉及山东济南、临沂、滕州,以及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陕西绥德、四川成都等全国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
20世纪70年代,长沙东郊一个叫“马王堆”的地方发现了两座古墓,从此揭开了马王堆西汉古墓发掘的序幕。随着一号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出场,马王堆一夜成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有许多鲜活动听的故事和传奇。随着摄影和彩印技术的发展,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变化,本书将按时间顺序,将马王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文字和图片、史料与故事有机地结
本书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概述入手,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详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夏商周时期的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宋元时
《河南藏甲骨集成》(共6卷,整理甲骨约3000片)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重点资助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丛书旨在将分藏于河南各地博物馆中尚未面世的甲骨文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价值极大。丛书的前两卷《开封博物馆卷》《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分别入选2021年度、2023年度国家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北流型铜鼓是历史上体型最大且最为重要的铜鼓。本书将结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出土的150多面铜鼓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北流型铜鼓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北流型铜鼓的年代、地理分布、器型特点、纹饰特征,以及折射出的古代岭南越人的物
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考古简报是指发表在《考古》等权威期刊上的一种篇幅相对较短的田野考古报告,简要报道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发掘经过与方法、文化堆积与分期,遗迹与遗物、编写者的初步认识等,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
《中国古钟研究(第一辑)》系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办的面向海内外的专门性学术论文集,旨在提升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科研水平,增进全国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古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一辑收录29篇,涉及古钟文物研究、古钟文化研究、觉生寺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本书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动承担提升国内古钟研究以及古钟文物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