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从咸阳博物院馆藏近四百面铜镜中,遴选出战国、秦汉、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的、少见的、独特的铜镜205面,对形制、纹饰、镜铭等内容从绘画、书法、美学、文学方面作多角度研究,对每一面铜镜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地挖掘和解读,对所选铜镜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分期,按照古代技术规范及工艺技术演变进程,对其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论文集,围绕名人故居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新辉煌主题展开,共收录30余篇论文,30万字,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本书分为馆长论坛空间与展陈实践与发展教育与探索文旅与创新藏品与利用六个部分。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如何发挥名人故居的资源以扩大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也有部分文章探讨了博物
本书将孙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墓葬视作连续变化的整体,对其进行考察,并结合既有考古学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体而微地诠释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之特征与变化。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孙吴及其后西晋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定位,也是推进考古学研究
本书以出土文献与数字史学为题,收录了王进锋、代生等二十位学者探讨利用出土资料进行研究、将出土资料进行数字化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料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题论文。文章分为出土文献与数字史学专题两大块,从宏观的国家管理到地方基层治理再到微观的家庭生活,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聚焦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历史书写、交通经济等诸多领域,
本书为通讯2024年刊,主要刊发的研究综述如下:2023年敦煌学研究综述、2023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吐鲁番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等等。此外并有会议介绍、纪念文、出版信息、书评、书讯、论著目录数篇。本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学术史的梳理颇有特点,学术价值较高。稿件质量较好。
本书为敦煌学专家金滢坤先生的个人专著,从民族、社会、历史和教育四个方面分为4篇16章系统讲解敦煌写本中记载的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民族、社会、历史、教育情况,内容全面发凡颇多,颇受学界关注。书稿中的部分内容曾作为20余篇论文在《民族研究》《文史》《文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敦煌研究》等刊物
本书以目录学方法为核心,并综合运用版本学、简帛学、古文字学、音韵学、文体学、思想史、学术史等多学科手段,对迄今已经公布的简帛书籍做出叙录。叙录的内容项包括:出土时间地点(发现时间地点)、简帛及文字数量、简帛形制、文字属系、编连及释读情况、文献类别、书籍的学派属系、文体种类及特征、文献断代、主要内容、学术源流及价值、研究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携手沿线8省(市)共24家文博、考古单位,汇聚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联袂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
本书系五楼遗址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五楼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的台地上,发现于1953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队,对五楼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并对重点区域进行了发掘,总发掘面积853平方米,共发掘各类遗迹113处,其中灰坑105座,灰沟1条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墨沉烟起——中国古砚文化》收录先秦至宋砚珍品百余方,以古砚的多面视角全方位地呈现文房砚的精彩之处,追求砚作更高的精神文化,领悟其中的内在意蕴。本书从雕刻工艺的差异入手,讲述了砚台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示了砚台匠人的高超技艺。同时作者还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