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首先是时间的学问,但空间因素亦不可或缺。历次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作为视角、概念与方法的“空间”,都起着重要作用。晚近二十年来,伴随着中西人文学的整体演进,在环境史、城市史、艺术史、历史地理学、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都开始出现对“空间”问题、视角与方法的再关注与再探索。这些新的尝试,不仅推动了史学研究范式的更新,也影响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
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
乾嘉时期,朴学取代理学成为主流学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乾嘉学人重新思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关系。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前者对抗朴学,后者拥抱朴学,两者旨趣迥异。性灵说与乾嘉义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朴学的博雅考证推动了乾嘉时期的骈文创作。乾嘉学者将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此时的骈散之争是汉学与宋
哲学侧重于普遍性和一般性,历史学侧重于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与历史学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趋向,深入研究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书借鉴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传世名著《论衡》,全面研究和阐述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正是这本著作的研究目的。本书充分说明了哲学与历史学这两个
本书内容包括:女神是怎么炼成的、没有爸爸的家族、从母亲到妻子、爱情是婚姻的坟墓、生存与空间、大野蛮时代、普天之下皆兄弟、节约美德、商品经济、印钞机,饿滴神呀等。
本书共七个部分,分别为:“学者云来,创刊立说;特色鲜明,汇集于滇”“刊物发展,宣传思想;云大一流,声名远播”“戛然而止与再造新声”“回应时代变革:对史学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等。
本书通过追溯民国时期西南文化研究室的设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云南大学历史学发展的渊源等方面,管中窥豹般回顾云南大学百年发展历程汇总历史学科的发展史,献礼百年云大。
本书是一部研究陈垣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由9篇专题论文组成,其中有一半是作者近年新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陈垣先生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元史等方面的史学成就,“要有决心、有恒心、刻苦钻研、循序渐进”的治学“秘诀”,以及实事求是、谦虚严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优良学风。
周春元先生(1911-1984)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1948年起直至去世的30多年里,周先生一直在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历史系主任,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魏晋南北朝史、贵州地方史和史学史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论文集包括纪念周春元先生专题、西南区域史研究和民间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