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篇首先讲授礼的核心——“毋不敬”,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其次讲授做人的根基——孝悌之道;紧接着从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雅言、口容、视容、色容等开始讲做人的规矩,最后是把这些言行举止的规范用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举止端正,言语文明,尊老敬长,礼让他人,谦卑有礼,懂得和谐的为人处事之道,成为知书达礼的好少年
本书共有八个项目,介绍了礼仪与形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情况下的操作规则。全书共八个项目,包括:礼仪与形体、个人形象礼仪、社交求职礼仪、贵州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风俗礼仪文化、形体基本技能训练等。
本书系统、全面、深度挖掘了广东西江地区,即肇庆府属地区的地方志史料,以祭祀、官礼、民间礼俗、佛教、仙道、西方宗教、节庆、少数民俗等几大主题加以归纳,史料丰富,脉络清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正祀与官礼在王朝秩序与地方社会治理之间的作用、宗教信仰和民间礼俗等对国家统治和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剖析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原文化在信仰的
《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文学与文化丛书》选择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考察风俗文化对唐代文体的影响和渗透。选择唐代诗歌、传奇小说、墓志、祭神文、判词等文体,系统地分析了风俗文化对唐代文体发生、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探讨仙界信仰为例,比较同类风俗题材在不同文体中的异同。《风俗文化与唐代文体关系研究
为了增加民众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俗的了解,弘扬和传承很好传统文化,本书选择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
随着厦门市海沧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村庄面临拆迁的局面,古老的村庄所蕴含的珍贵的民俗文化即将消失。海沧区文化馆组建了风土海沧民俗调查组,聘请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吴光辉教授担任民俗调查顾问,邀请《厦门日报》地理版卢志明主编、海沧本土民俗爱好者加入调查队伍,与文化馆非遗部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村落民俗调查。本套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描述了文化设计范式(CultureDesignParadigm,CDP),是全书的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根据*部分描述的文化设计范式评估当下的华礼文化(华人文化)。这一部分的目的是简要介绍华礼人目前的情况,以及它可以和希望成为什么样的文化。第三到第五部分分别描述了运用文化设计范式,在现实生活中实行华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
民俗的价值,是民俗学的本体论命题,本项研究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选取了20位国内著名民俗学者(包括刘魁立、朝戈金、乌丙安、刘铁梁、张振犁、叶春生、高丙中、叶涛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几十万字的能够充分表达个人学术思想的口述资料,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将口述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经分析、聚类和综合
本书属于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究丛书之一,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翻译自日本1931年版的《民俗学上所见之蒙古》(日文书名《土俗学より上観たる蒙古》,被日本学界认为是田野考察的经典之作),为游记性质的历史著作。全书以日记形式记录1906年6月至1908年12月作者在蒙古族地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