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
河南是佛教最早传入之地,自北魏迁都洛阳后,雕佛造像之风开始盛行,石窟寺和单体造像遍布全省,除龙门石窟外,还有巩县石窟寺、义马鸿庆寺等中小型石窟40余处,另有民间单体造像数百件,上自北魏,下至明清,历代皆备。全书以河南现存的北魏至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作品为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河南省内的石窟造像和石刻造像,全面且深刻的向
为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这样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安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保护利用,挖掘文物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让文物说话,创造创新博物馆新动力,同时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博物馆在身边。安康博物馆特编辑出版图录《安康博物馆馆藏拓本精粹》(上下卷)。安康博物馆馆藏碑刻拓片、册页近200
本书为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的纪念文集,收录了该单位人员撰写的二十余篇考古学研究文章,绝大多数未发表过。全书约40万字、200余张图片,包括前言、正文和后记三部分。正文按照各篇文章涉及时代从早到晚编排,共二十篇。内容主要涉及郑州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重要考古学问题,包括仰韶文化起源和流向研究、敖都考古、郑
《神器谱》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赵士桢撰。全书共五卷,前冠“进器疏”,正文分“原铳”“图式样”“打放架势”及“神器杂说”四部分,除以文字解说火器渊源、性能、优缺点、制造工艺、使用方法外,尚有多幅图画,详述各种火器使用的步骤及方式、构造分解等等。本书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赵士桢关于火器制造和使用的理论研究,是我国古代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出土战国书籍类竹简整理方法之研究”结项成果的修订增补版,选题是学界的热点。本书稿以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几批重要的战国竹书为对象,在借鉴吸收古今学者整理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战国竹书复原的基本要素,梳理战国竹书复原的步骤,总结战国竹书复原时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战国竹书复原整理工作提供明确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学者以及相关考古学者的论文集。本书从科技考古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多种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考古、木材分析、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动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石器考古等。同时,有学者对人骨考古的古病理学研究和实验室考古
2017年11月,为纪念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三十周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了“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亚欧国家的考古学家代表,以及国内各地专家学者齐聚海陵岛共襄盛会。本书集中选录会议中的精华发言和学术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为切入点,广泛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水下考古、水下文化
我国石窟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拥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我国已公布的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类共288处,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而这些遗址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遭受着雨、雪、地下水、日照、风、易溶盐等因素的影响,发育了大量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