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陆九渊全集》里的用典525句,并根据典句内涵,将用典分类为“本心篇”“论道篇”“见贤篇”“修身篇”“处世篇”“劝学篇”“为政篇”七个章节。
《五峰集》五卷,为南宋著名学者胡宏文集,为胡氏季子胡大时所编。全集有诗一卷,为其平生诗作杂咏,大体能见其平生志向,如其《宠辱》一诗,“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机剖判难”;《书》一卷,可见其平生交游,及其自强不息、穷理致用的治学主张;杂文一卷,其中《中兴业》八篇反应其在政治上关心国家兴衰、民生吏治的政治主张;《皇王大纪论》
朱熹四书学是以儒家典籍为文本对人的一种解读,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当然之则。可以说,朱熹四书学实际就是人学(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学(就人与社会而言)、伦理学(就人与人而言)的结合体。朱熹对哲学的涉足源于幼年时期潜移默化地理学熏陶,对哲学的探究则是源于对儒学精神血脉之所在的为己之学的探求。而为
杨慈湖(1141—1226)是南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本书对南宋大儒杨慈湖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扎实文献基础提出其思想核心在于“‘一’—‘心’—‘觉’”的动态结构。对杨慈湖与孟子、陆象山的思想关系进行重新探讨,提出杨慈湖思想创建多于继承、开拓多于守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心学”之思。“心学”史上陆九渊、杨慈湖、王阳明
本书是一部有关周敦颐思想及其典籍、文物遗存的著作,全书分为三个篇章,阐释了周敦颐的思想,展示了近百件藏品,力求全面展现周敦颐的鲜活形象。上篇阐释周敦颐在湖南、中国、东亚的影响,探讨周敦颐在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周敦颐的太极哲学思想和周敦颐太极思想的现代发展。中篇突出郴州地方志对周敦颐的记载和评价,梳理周敦颐在郴州
本书共分七个章节,从世界的本源-道出发,推导出在人性问题上,将“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由此推导出在人格与修养问题上体现出的反思与独立人格,并指出“中”的积极性在于除了防止走极端以外,最重要的表现出绝对的强势。紧接着阐述家政与国政关系中的家国治理,及其国家制度的若干问题。最后谈到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在继承游酢思想精华的同
张恒,山东邹平人,1985年生,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兼任《国际儒学论丛》辑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近年来重点关注宋明理学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体用思维;同时关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荀比较、儒家自然主义等问题。
本书是一本介绍陆九渊成长故事和学术精神的通俗读物。书稿围绕象山先生“心学”教育思想展开,主要讲述了陆九渊青少年时期的14个小故事,包括:母生嫂养亦如心;四岁问天求知心;请桔奉嫂有孝心,不受华衣种廉心;疑有子,不畏权威心;不信伊川,无盲从心;佳偶天成有爱心;负笈疏山显圣心;剪甲习武报国心;大人诗,凌云壮志心;胜国手,有谦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近思录》的成书过程及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对《近思录》深入解读。为体现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知识拓展、释疑解惑等栏目,方便读者研读和使用。
本书比较全面地综合了宋元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思想资料,并以学案体的形式加以编纂,详细介绍了各派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