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侧重以花卉中梅兰竹菊为例进行示范练习, 把正统学院派中国画教学和实践训练的课稿作为临摹范本, 属于专门针对中国画笔墨基础训练的范稿图书。
序
中国传统绘画以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以技
法分工笔、写意。这里仅就中国画笔墨训练的特点和
艺术规律作概括性叙述。
在传统中国画笔墨训练中,往往入笔先从花卉
或山石树木开始。在宋元以前,花鸟画是以写实、
写生为主,文人画出现以后,重写意轻写实,文人
画的兴起和发展从南宋末年开始,作者大都是很有
文化底蕴的士大夫阶层,既是作家、诗人,又是画
家、书家。题跋、用印开始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
分,把诗歌、书法入画,即增添了画面意境又强调了
书画同源的书写性。文人画重墨轻色、重情趣轻形
似,是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借物抒情,是对现实物像
进行更加深入的本质描绘。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大解
放,给中国画带来勃勃生机,成为今后中国画的主
流。中国画是以“写意”为特点的艺术观,讲究“天
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遵循“阴阳相生相克”的自
然规律,艺术家认识到创作就是把主观和客观相结
合、相统一的过程。创造性画家非常重视观察生活、
强调写生,从自然界中摄取对象,重视形象的视觉
真实,不停留在物象的自然属性上。中国画中“写
意”“写性”“写心”的目的都是为了“托物寄情”,
不拘泥于“形似”,不“模拟”自然,是画家内心对
自然丘壑内在神韵的主动把握和主观情怀的感情传
达,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物象反应,它既主观也
客观;既抽象又具象,借助于笔墨立意为象。
本书主要侧重以花卉中梅兰竹菊为例进行练习。
梅兰竹菊被古代文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对“四君
子”有很高的评价,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托物言志的
最好代表,也是中国绘画中经常见到的题材。“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身;菊,凌霜自行,不趋炎
势”,一一具有清高品德。
世界上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其自己的表现方式
和材料,中国画是线、墨的绘画,材料是毛笔、宣
纸和水墨。如果说西方绘画是色彩和体感的辉映,
那么中国画就是线与水墨的和谐交响。
中国画在执笔上建议指实掌虚,指与笔头的距离
因人而异,舒服为宜。指、腕、肘、肩在画的过程中
都会得到灵活的锻炼,自如掌控毛笔的运行轨迹,即
运笔。运笔运用笔锋的多变来描绘自然对象。中国画
对线的要求极其讲究,运笔的方法非常丰富,归纳起
来不外乎顺与逆、藏与露、正与侧、转与折、快与
慢、方与圆……为了描绘具体物象,就物象的特征用
笔上具有许多相应的变化:长短、粗细、刚柔、曲
直、光涩等。
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巧方法非常丰富,用墨晚
于用笔,墨分五色即“清、淡、重、浓、焦”,是古
人对墨色深浅变化的界定。干与湿是水分的多少,浓
与淡是墨量的多少,但墨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水
的媒介作用下运用得当,会变化多样、丰富多彩,可
见水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中的重要性,即“有笔有墨谓
之画”。中国画墨法丰富,积墨、泼墨、破墨、水撞
墨、墨撞水、宿墨……笔墨的丰富性要靠平日的积累
才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中国画在笔墨训练中要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
竹”“落笔成形、一气呵成”“大胆落笔、信手挥毫”“高
度提炼、概括取舍”。但也不要拘于成法,一成不变。
王巍,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国内各届重大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大量作品赴欧洲、美、日、韩等国展出,出版专著、画册多部,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代表作品:《九月凉山风》、《静谧》、《雪霁凉山州》、《黑衣壮之美》、《九月大凉山》、《时代节奏》、《丽哉勐僚》、《凉山素描》、《秦始皇统一中国》、《大美凉山》系列、《布拖纪实》系列、《天界子民》系列、《雪域风情》系列、《滇南风情》系列、《壮美壮乡》系列、《最美草原》系列、《多彩民族》系列、《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