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上、下册)是为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提供常规的、相对简单易用的分析方法。所有分析方法在材料及操作步骤等方面都提供了详尽的表述,给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附上了相应的主要参考文献,国内在近20年内没有类似图书出版。本套书内容包括第一篇(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第二篇(土壤与环境管理的诊断方法);第三篇(土壤化学分析);第四篇(土壤生物分析);第五篇(土壤有机质分析);第六篇(土壤物理分析);第七篇(土壤水分析);附录等。
M. R. Carter拥有阿尔伯塔大学农业与土壤学学位,并于1983年在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得土壤学博士学位。自1977年以来,他一直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AFC)从事农业研究工作,目前是位于爱德华王子岛夏洛特敦市AAFC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Carter博士是加拿大土壤学学会的研究员和前主席,曾任《加拿大土壤学杂志》的编辑。他参与校订了第一版的《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CRC出版社,1993),也校订了《温带农业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CRC出版社,1994)、《农业土壤有机质结构和存储》(CRC出版社,1996)。与Gregorich博士合作,他校订了《作物生产的土壤质量与生态系统健康》(Elsevier,1997)和《土壤与环境科学词典》(CRC出版社,2001)。Carter博士目前担任国际科学杂志《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总编。E.G. Gregorich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位于渥太华的中央试验农场的高级研究员。他的工作重点是土壤生物化学,特别是土壤中的碳氮循环。他是加拿大土壤学学会的研究员和前主席,并担任美国土壤学学会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部门主席。Gregorich博士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并且指挥了苏格兰、新西兰和南极洲的野外调查,同时也指导了加拿大在越南进行的国际开发项目。他是《环境质量杂志》《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欧洲土壤学杂志》和《加拿大土壤学杂志》的副主编。本书是他与Carter博士合作主编的第三本书。
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1990年土壤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的国家级团队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土壤学会会士,美国农学会会士,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主要从事耕地保护、土水资源利用和土壤-土壤作物系统的定量化研究。创建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过程分布式模型、主要农作物结构-功能模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研究成果在我国华北平原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和节水农业、西北地区绿洲农业与盐渍化荒漠化防治及东北黑土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成果奖。李永涛,长期从事土壤质量与水土环境研究。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院长,农业资源与环境省一级学科带头人、土壤学二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土壤学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产地环境重金属修复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微生物登记评审委员会、耕地污染攻坚专家组成员。任图生,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1997年获加拿大Alberta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1997-98年在美国Iowa州立大学从事土壤物理学博士后研究。美国土壤学会、国际土壤与耕作研究组织会员,美国土壤学会会士,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专家组成员。曾任Methods of Soil Analysis编辑,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和Soil Use and Management副主编。长期从事土壤耕作与物理特性和过程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参与创建了科学保护利用黑土地的“梨树模式”。发表论文170多篇,取得国家专利6项。王朝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学报》和《中国农业科学》编委。长期从事旱地作物水肥管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农作物产量与营养品质调控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内容涉及土壤有机碳氮、土壤微生物体氮、土壤氨挥发损失、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土壤肥力与定向培肥、小麦等作物的养分吸收转移利用与产量品质形成、蔬菜硝态氮累积、新型肥料研制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课题2项,中澳合作项目1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获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5件,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部,获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2完成人),陕西省现代教育成果二等奖1 项(第1 完成人)。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2006年,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聘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被评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8年,被评为农业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成员。徐建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土壤学会和农学会Fellow,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search、Biogeosciences、Pedosphere副主编,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Biochar、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以及重点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PNAS、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8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8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主编出版的《土壤学》(第四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目 录
第一篇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第1章 土壤采样设计 3
1.1 引言 3
1.2 采样方法 3
1.2.1 偶然、判断和概率抽样 3
1.2.2 采用判断抽样的研究设计 3
1.2.3 采用概率抽样的研究设计 4
1.3 采样设计的统计学概念 4
1.3.1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测定 4
1.3.2 独立性、随机性和重复性 5
1.4 样点布局和间距 5
1.4.1 简单随机和分层随机采样 5
1.4.2 系统采样 7
1.5 特定研究目标的采样设计 8
1.5.1 观测性和控制性实验的采样设计 8
1.5.2 土壤养分调查采样 9
1.5.3 采样时间、采样深度和样品处理 10
1.5.4 地统计、频谱和小波分析采样 10
……
第二篇 土壤与环境管理的诊断方法
……
第三篇 土壤化学分析
……
第四篇 土壤生物分析
……
第五篇 土壤有机质分析
……
第六篇 土壤物理分析
……
第七篇 土壤水分析
……
参考文献 856
附录A 样点描述 859
A.1 引言 859
A.2 样点属性 859
参考文献 861
附录B 实验室一般安全操作规范 862
B.1 一般安全规范 862
B.2 碱类 862
B.3 酸类 863
B.4 易燃物和可燃物 864
B.5 压缩气体钢瓶 864
B.6 病原与媒介 865
参考文献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