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第2卷):亲历记忆》主要汇集了以下一些方面的亲历记忆资料:宋庆龄、何凤山等人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通过发签证救助犹太难民的文章和记录;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劳拉-马戈利斯、王替夫等人关于设法救助犹太难民的回忆;日本驻上海副领事柴田关于自己暗中给犹太人通风报信而遭逮捕、迫害的回忆;M.W.贝克曼关于天津犹太难民的记述;犹太难民的中国邻居们的回忆;瑞娜·克拉斯诺、岗特·诺贝尔、汤亚汀关于美国飞机轰炸虹口,犹太难民中的左翼人士,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等方面的回忆和记述;N.A.帕尔阔维茨、伊萨多尔·马吉德关于战后犹太难民状况的回忆和记述等。
70多年前,当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对急需救助的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它们对每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犹太人的拒绝,等于是扼杀了一个生命。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和上海这个大都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向犹太难民敞开了大门,为救助他们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从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也有少数从其他城市进入中国,总人数达到3万。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等城市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左右犹太难民把中国、上海当作他们的“诺亚方舟”,人数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当600万犹太人在欧洲被屠杀之时,来华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在中国的土地上度过了艰难岁月,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目前,仍然健在的前来华犹太难民及其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强烈的“中国记忆”和“上海情结”。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公认为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所作出的一大“善举”和贡献,受到各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我记得,20多年前,在欧洲举行了许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活动,但只有一个活动直接与中国有关,那就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办的“奥地利犹太人避难上海”研讨会。我参加了那次会议并做主题发言,见到了许多当年在上海避难的犹太老人。会后几天,奥地利议会决定设立基金,对纳粹暴政给犹太人造成的苦难给予赔偿。现在,每年都有奥地利“大屠杀纪念服务”项目的志愿者来到我担任主任的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工作。
1994年,上海市和虹口区政府在战时犹太难民聚居的虹口霍山公园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碑。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美国犹太社团领导人施奈尔拉比激动地说:“辛德勒的名单救了1000多人,而上海拯救了整个犹太社区数万人。”21世纪,上海正式建立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不仅以色列总统、总理、各国犹太名流,而且其他领导人如德国总统和总理、奥地利总统、美国第一夫人等来上海时都要访问该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也纷纷来纪念馆“上课”。
现在,“上海”一词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已成了“拯救”和“避难地”的代名词。上海救助犹太难民和中犹人民互相支持的难忘历史成了学术研究、纪念活动、艺术创作的一个持续发展的热点,关于这个题材的论文、著作、小说、电影、戏剧、展览会不断涌现,因为这个题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国际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横行,新纳粹、种族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再次泛滥,“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有人公然出来否定法西斯犯下的历史罪行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这就使来华犹太难民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意义越发突出。同时,这个题目因其特有的中犹友好内涵又在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潘光,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项目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1993年获詹姆斯·弗兰德中国一犹太研究学术奖,2004年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2006年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大屠杀纪念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与本书相关的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犹太人在亚洲》(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和希伯来文)、《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等十余部。
谴责对德国进步人士与犹太人民的迫害抗议书
文明世界反对希特勒主义——致宋庆龄的感谢信
何凤山颁发“生命签证”
刘冠初先生回忆何凤山救助犹太难民的若干细节
特别使命——帮助犹太难民进上海
沪上救难亲历记
柴田回忆自己因暗中支持犹太人而被捕的经历
“满洲国”外交官为犹太难民发签证
在天津的欧洲犹太难民
我们的犹太老邻居
关于犹太难民邻居的回忆
回忆与犹太邻居相处的日子
虹口的中国人和犹太人患难与共
上海——庇护犹太难民之城
1945年美军对上海的轰炸
上海犹太难民中的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
上海欧洲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初期(1939—1942)
上海欧洲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虹口“隔都”时期(1943—1945)
战后初期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
以色列驻上海“名誉领事”的亲历记忆
后记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第2卷):亲历记忆》:
何凤山继续给犹太人发放签证这一举动让驻德大使陈介非常恼火,当时也有人造谣,说领事馆有人出卖签证,贪赃枉法。陈介正好借着这一把柄,派遣丁文渊参事前往调查。丁参事在未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抵达维也纳领事馆,首先查卷宗,查明外交部来电指示对犹太人签证是否真如何凤山所说的持“开放政策”,然后再查账目是否有舞弊的事情。经他一再详细核对之后,没有查出丝毫问题。于是丁参事问:“何以外传护照签证有弊?”何凤山答道:“谣言不足信。据事理推测,所谓‘开放政策’即依照普通条律人人都可以得到签证,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另外出价来买签证。相反来说,若签证限制甚严,而上海又如美国一样,素为犹太人向往的地方,则贿买之事,还可以说得过去。然而,现在的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贪污之事为莫须有之诬告无疑。”听何凤山回答得这么有道理,丁参事自觉无话可说,也就只好打道回府了。不过事虽如此,外交部仍在1939年4月8日,也就是在开始发放签证一年之后,对何凤山作了记过处分,但何凤山并没有畏惧。事实上,中国总领事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这一举动也让纳粹当局非常恼怒。因此,他们就以领事馆所使用的楼房属犹太人财产为由,强行没收。何凤山在向政府申请迁移经费未果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在附近的约翰巷22号租下一间较小的公寓,继续发放“生命签证”。
“签证!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有关签证的消息中,我们醒来,就被签证问题缠绕。我们时时刻刻在谈这个问题,我们能去哪里?白天,我们努力获得必要的证件、意见、印戳。晚上,在床上,我们做梦,梦里是长长的队伍,官员!签证!签证!”这是一位在奥地利大屠杀中的犹太人幸存者在绝境下想获得一张生命签证的希望和迫切心情。由此可见,在那样人性沦丧的年代,一张能摆脱死亡的生命签证是何等的珍贵啊!那么,中国总领事何凤山到底签发了多少这样的生命签证呢?至今尚无准确的数字,但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有数千份。一位幸存者于1938年6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200多号,而艾瑞克·歌德斯德堡于1938年7月20号获得的签证号码为1200多号,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1938年10月27日,号码为1906号。“碎玻璃之夜”以后,申请中国上海签证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从中国领事馆发出来的签证平均每月有500多个,有时甚至达到900多个;到1939年9月,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到1.8万人。照此推算,中国总领事何凤山至少签发了数千份这样的生命签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