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鉴》第三辑主题为“真田丸”,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五个视点,全面解读日本战国真田家:
《表里比兴:真田昌幸和战国真田家的兴亡》以战国真田家的兴衰为脉络,全景展现真田昌幸一生的真实心路。
《大阪冬夏:战国武士最后的余晖》忠实勾勒了大阪冬夏之战前后全景,真田信繁等战国名如何尽职尽忠地维护风雨飘摇的丰臣政权。
《真田信之:那一抹沼田之花,永不复开于上田》梳理了真田家内乱的前因后果,带我们直面真实历史中那个揭去脸谱后的真田信之。
《赤备VS赤备:武田、真田与井伊之传承》对武田赤备、真田赤备及井伊赤备一一进行了盘点和比对,揭示了它们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成就了赤备传说。
《智谋之神?武力第1?小说、动漫和游戏中真田形象变迁》试图找到小说、动漫、游戏中真田形象变迁的痕迹,并通过这些视角对真田精神进行解读。
真田家在战国末期的三次大战中都处于分裂状态,在如何保存乃至壮大真田家族的问题上,父子三人依照自己各不相同的“个人经历之历史”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历史往往如此有趣,以战国时代中的一个家族为管窥渠道,也能如万花筒般扩散出千变万化的姿态。
关于真田昌幸的人生,日本史学界向来不乏溢美之词,其中zui脍炙人口的,还是太阁丰臣秀吉对其的评价:“表里比兴之者”。随着国人对日本战国史了解的日益深入,丰臣秀吉所作评价的真正意思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理解。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导致真田昌幸始终不甘于人下,他的一生又究竟在谋划些什么呢?《表里比兴:真田昌幸和战国真田家的兴亡》以战国真田家的兴衰为脉络,全景展现真田昌幸一生的真实心路。
英雄亦有垂暮之日,霸者难逃终结之际。丰臣秀吉快要去世时,其嫡子丰臣秀赖年仅6岁。庆长三年(1598年)秀吉离开人世后,日本再一次陷入了争夺“天下人”的争端。《大阪冬夏:战国武士最后的余晖》忠实勾勒了大阪冬夏之战前后全景:野心勃勃又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如何设局,引诱人心不齐的丰臣家步步陷入;在淀殿、丰臣秀赖母子颓势难挽的冲击下,真田信繁、后藤基次等战国名将如何尽职尽忠地维护风雨飘摇的丰臣政权。
《真田丸》的热播使真田家的内部恩怨又一次被放到聚光灯下。在此之前,大家似乎已经忘记:真田信繁还有一个叫作“真田信幸(信之)”的哥哥。比起父亲和弟弟,真田信幸迂直甚至有些无聊,却备受德川家康的器重。《真田信之:那一抹沼田之花,永不复开于上田》梳理了真田两家分裂、真田兄弟阋墙、真田信幸改名、江户时期真田骚动等一系列事件的前因后果,带我们直面真实历史中那个揭去脸谱后的真田信之。
“赤备”是正式进入日本语辞书的特定名词,简单地说,赤备便是日本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将“军器”全部统一为赤色的部队、军团,但这个定义其实只是大致的原则而已。实际上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赤备军团”,无论打的是武田、真田,还是井伊的旗号。《赤备VS赤备:武田、真田与井伊之传承》对武田赤备、真田赤备及井伊赤备一一进行了盘点和比对,揭示了它们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成就赤备传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真田。在幕末小说中,真田幸村是能瓦解德川势力的力量之源和精神信仰。在商业化时代的ACG中,他的谋略出神入化,武力睥睨天下,是光与暗、血与火炼就的战神,也是横行一世的青春偶像人气王。《智谋之神?武力di一?小说、动漫和游戏中真田形象变迁》试图找到小说、动漫、游戏中真田形象变迁的痕迹,并通过这些视角对真田精神进行解读。
20世纪我国著名的“大历史论”学者黄仁宇教授,在年少时投笔从戎、参军抗战,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他已经升任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不料很快国共内战又起,他本人也险些被抛于内战战场之上。所幸当时他得到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进入了美国的军校。
对于此时祖国正在上演的内战,黄仁宇(当然,那时还不能称“教授”)心中一直存有芥蒂,更不愿提起,但他在美国的老师、同学们却非常感兴趣,时时会向他提问。终于有一次,黄任宇向一位美国老将军吐露了心声,他认为自己的祖国在击退外敌后不久便拉开内战,作为中国人的自己深感惭愧。老将军听闻此言后却哈哈大笑,否定了他的看法:“没有的事!打内战说明国民有爱国心!比如说我家里面吧,我父亲和我叔辈们全都参加过南北战争,有的在南方军,有的在北方军,他们每个人都以参加过那场战争而自豪!”
数月前,我们决定将《日本·军鉴》第三辑的主题设置为“真田丸”,起因自然是正在播出的日本本年度最热的大河剧、由“雅人叔”主演的《真田丸》。战国时代的真田家,尤其是真田信繁(幸村)的故事,曾经无数次地被搬上荧幕。而这一次,大河剧《真田丸》的制作则更为精良,该剧的制作方也将近年来史学界发掘出的一些新观点融入剧情。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真田丸》还是存在一些某种程度上的夸张或是与公认历史记载并不相符的地方,但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此番《日本·军鉴》第三辑的写作目的也并非要给大河剧《真田丸》纠错(虽然的确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想令更多的人真正地对日本从古到今的历史产生兴趣,并从这种兴趣中收获知识与启迪,而不仅仅是看看大河剧,被“雅人叔”丰富的表情逗乐。
知识与启迪再上升一个层次,便是思考。虽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与中国近代的国内战争毫无联系,但“人性”却在各自的时代里演绎着无数相似的悲欢离合。真田家在战国末期的三次大战(关原合战与大阪夏、冬合战)中都处于分裂状态:父子间陷入对战,兄弟间进行厮杀。令这个家族陷入分裂的原因,当然不是前面那位美国将军提到的“爱国心”,避开其他复杂的原因不谈,至少可以明确的是——这个家族成员所具备的“爱家心”,只是在如何保存乃至壮大这个家族的问题上,他们的主张截然相反。有趣的是,他们各自所持有的截然相反的主张,往往又源自于他们各不相同的“个人经历之历史”。历史便是如此有趣,以战国时代中的一个家族为管窥渠道,也能如万花筒般扩散出千变万化的姿态。
指文军鉴工作室主编潘越
2016年10月20日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吴克勤:生于江南水乡,钟爱历史、军事,为史书奇事拍案,替昔日古人叹息。以寻常之笔墨,聊古今之军事,望能博众人一笑。著有《萨摩同胞歧路巨头: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文。
李洁:来自东北,求学江浙,谋生荆楚,历史硕士,业余编剧,资深日漫爱好者,曾作为《中国动画》特约日漫评论员,担任央视动漫《虹少年》编剧统筹。熟悉日本文化,参与合著出版日本饮食文化史小品《日本味儿》。
【人物】
表里比兴:真田昌幸和战国真田家的兴亡
真田信之:那一抹沼田之花,永不复开于上田
智谋之神?武力第一?小说、动漫和游戏中真田形象变迁
【事件】
大阪冬夏:战国武士最后的余晖
【记录】
赤备VS赤备:武田、真田与井伊之传承
真田幸村害死了后藤基次?
这个话题,在日本历史上争论了三四百年,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认为,当年在小松山,真田幸村是故意迟到,害死了后藤,因为再怎么迷路,作为对大坂很熟悉的土著,也不可能几个小时都找不到自家队伍。但也有人反驳,害死后藤,对真田幸村有什么好处?而且根据《难波战记》记载,真田信繁在后藤战死后,曾经十分痛心自责,表示“我要像后藤队那样突击,就这样战死算了”。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放弃,依旧在各种谋算,即使处于劣势,仍能沉着冷静地进行着战略部署,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不择手段克敌制胜的希望。
但是司马辽太郎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在家康派人劝降又兵卫时,真田幸村说过这样一句话:“难道又兵卫急欲战死疆场么?”怎么都感觉这句话诡异,细细地回味过来,难道是他觉得家康给后藤50万石领地的许诺非常丰厚,如果是他的话,可能会答应?司马辽太郎在这里点到即止,留给人们对真田幸村的想象空间。如果真的是一种惋惜甚或是嫉妒,那么不单单是性格、才能与气度的问题,而是人品值得推敲了。
不过从这时开始,真田幸村也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对于后藤,他放弃了援救,让“又兵卫当于又兵卫的殒身之地死去”,而自己选择四天王寺作为“最壮烈的殒身之地”。
究竟是怎样一种境况,让这样一个在九度山隐忍蛰伏十几年的人,在最终大战时选择死战的模式?
在《二军师》中,被害死的,不仅仅是后藤又兵卫,也有真田幸村。
首先,从大势来看,即使不像小说里三比一的对比,德川军也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从冬之阵拆掉大坂城最坚固的壳以后,无险可守的大坂城,没有任何外援的丰臣家,基本就是无依无靠的状态了,以至于擅长防守战的真田幸村,不得不和德川家的悍将们玩野战。而从天下大势看来,自秀吉去世和关原战败后,丰臣家已经衰败了,大坂之阵的上半段热身赛时,尚且只是因为天时占了一点优势的丰臣一方,在夏之阵的时候,失去了寒冬的掩护,也失去了最坚固的城防,很难有胜算。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内耗。
丰臣秀吉玩得一手好权术,猴子的平衡能力是非常强的,他希望通过大名间的制衡来稳固丰臣家的未来,但当他这个站在天平中央的人死去后,平衡瞬间打破,内部很快分裂、崩塌,经过“关原之战”,暂时的稳定终于碎了一地。而残留在大坂城内部的人们,依旧在遵循丰臣秀吉的习惯,让复杂的形势更加复杂化。
真田幸村和后藤基次都是军事家,即使在二军师里,是作为军事家中智慧的代言人“军师”,在政治上依旧是外行,宫斗段位不够级别。垂帘的太后淀殿和年轻的秀赖,虽然表面上不得不倚重后藤和真田两个军事顶梁柱,但淀殿既瞧不起后藤,也不相信真田,再加上大野治长从中和稀泥,继续玩“平衡”,使整个丰臣方的政局如同耍猴。
臃肿傲慢的淀殿、没有自理能力的秀赖、津津乐道于玩权术的大野治长,此外再加上今天倒向东风明天倒向西风的群臣,喜欢造谣的女人们,以及横行的德川奸细,这种环境从整体上给人一种“都不是好东西,统统都该死”的错觉。以至于明石全登与长宗我部盛亲两个干将都绝望地狂笑,更何况被塑造为“纸上谈兵”、相当自负的当事人真田幸村。
二军师相互之间抗衡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一方面,原本就是十万对三十万的劣势,在分兵两路后,后藤和真田只能各有五万,而真实出兵时,后藤到手的兵力只有六千,真田幸村好一点,得到了一万二千人,看来是更被赏识一些,却让他更加崩溃,即使一再顺从让步,也没有得到信赖。而另一方德川军,虽然只派了三万四千人对付后藤,却是近于六倍的兵力,而且阵容有条不紊,前赴后继十分靠谱。而真田幸村,则将面对决战中的敌军洪水一样的攻击。
当然,即使是后藤的六千人和真田的一万二千人,他俩依旧是没有绝对兵权的,所有部将都是参谋——可见真田和后藤真是名副其实的“军师”,也可见,丰臣家对有表比里兴基因的真田氏,及本来就不招淀殿待见的后藤又兵卫,缺乏信任到了极点,很怕给他们权力多了,他们会立刻倒戈德川阵营。
司马辽大概是夸张的写法,但也未必是无中生有。从管理学角度讲,一个部门有两个平起平坐的主管,这部门迟早关门。当然,嘲讽两位军师,只是他的表面工作,小说最后的落脚点,是始终未出大坂一步的秀赖,仅此结尾一句,层层积攒的怨气发泄出来。后藤又兵卫是悲剧,真田幸村又何其不幸。
在这部作品里,司马辽太郎既没有让神出鬼没的忍者出场,也没有安排绝世剑豪,只是非常淡然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用的还是《史记》的纪传体。人们似乎很难理解在《风神之门》里作为正面形象塑造的真田幸村,怎么到了《二军师》里,就变得这么不堪了,难道作者只是在秀技能?无论怎样极端地塑造一个人的形象都能自圆其说?
不过,如果从很多细节去挖掘,也许可以解开这个疑问。司马辽太郎所讨厌的,并不是真田幸村,而是跟他一样的那群人,保守,自负,志大才疏,当然,讨伐的终极目标,是对搏杀在前线的将士不信赖的丰臣权力中枢。
《二军师》出版时,司马辽太郎刚好60岁,而后藤又兵卫死的时候,是56岁,后藤带兵侵略过朝鲜,也跟明朝干过仗,最终变成了丰臣家最后的“军师”。而无论从年龄还是经历上,和司马辽太郎何其相像,他参加过侵华战争,最后不得不弃武从文地做了新闻记者,不难推测,作者在写又兵卫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进行了一定的自我代入。
本质上来讲,这篇作品一丁点儿娱乐性也不带,虽然笔触风趣,但是太一本正经了,简直就像是在给人树碑立传,传达着作者的爱憎与观念,而后藤又兵卫的豁达落拓,与真田幸村的保守自负相碰撞,给予了真田幸村另一面的形象塑造,使人们从单纯的对真田幸村的崇敬、同情之外,又多了一些新角度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