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9 元
丛书名: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 , 梦山书系
- 作者:施茂枝 著;吴忠豪 编
- 出版时间:2016/3/1
- ISBN:9787533470562
-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23.202
- 页码:27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梦山书系 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从传奇的教育人生、寻真的教学主张、入化的教学艺术、导向性课例评述、支玉恒老师访谈五个方面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支玉恒的专业发展轨迹和语文教育思想,深度解剖了他的经典课例,提炼出了支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和主要特色,对于青年教师研习前辈名师的教学艺术、探索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新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施茂枝,男,1960年4月出生,集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集美大学培训班首席专家。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等各级刊物上发表有关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近300篇,2001年以来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3篇;出版《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等;参与编写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和本硕教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
序 没有预约的缘分
第一部分 偶然蕴含必然:传奇的教育人生
一、种瓜得豆的非常经历
二、合乎规律的成名因素
三、广泛深刻的积极影响
第二部分 标新不为立异:寻真的教学主张
一、揭示真谛的语文观
二、以学为本的教学观
三、切中肯綮的有效观
四、辩证统一的课文观
五、洞察入微的朗读观
六、别有见地的“写真实”观
第三部分 万法皈依常道:入化的教学艺术
一、臻于化境——教学艺术特征
(一)以变制变
(二)坚守常道
(三)风貌独特
二、无法之法——教学艺术赏略
(一)回归本体艺术
(二)朗读教学艺术
(三)词义教学艺术
(四)激励参与艺术
(五)课堂提问艺术
(六)学法指导艺术
(七)课堂评价艺术
(八)教学语言艺术
第四部分 先试引领潮流:导向性课例评述
一、浴火重生的“读”
(一)读的盛衰:从霸主到点缀
(二)读的涅槃:声情谐言意融
(三)读风再起:学堂又闻书声响
附:《第一场雪》教学实录
二、语文觉醒的里程碑
(一)形式学习隐身:我是谁
(二)形式学习现身:我是语文
(三)内容形式兼顾:我的本色
附:《太阳》教学实录
三、策略教学的拓荒
(一)回眸历史:策略教学的荒漠
(二)成功试水:一次有效的垦荒
(三)启迪未来:树立正确的标杆
附:《落花生》教学实录
第五部分 通往成功之路:支玉恒老师访谈
一、寻真语文
二、走向卓越
三、寄语后人
附 支玉恒主要著作目录
《梦山书系 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第二部分 标新不为立异:
寻真的教学主张一个时期以来,拥有“我的教学主张”被视为一个名师成长的标志和“名片”。名师或准名师们,纷纷著书立说,其主张争相标新立异,以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品牌,于是乎,各种“语文”——诗画语文、深度语文、心根语文、文化语文、无痕语文、理性语文、对话语文、自主语文、生命语文、新语文……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应接不暇。而实际上,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就是语文,尽管认识语文不易,尽管对它的认识存在种种分歧,但语文的真实面目本来只有也只能有一个。当然,上述主张的提出动机,有一部分是出于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真探寻,有些主张也在某个层面、某个局部或某个角度上道出语文教学的真谛。但也不排除部分主张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立异”——树立品牌以更好地扬名。只要稍做考察就会发现,不少“我的教学主张”很难在理论上立足,也很难经得起实践检验,有的与国家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甚至南辕北辙,只能供个人自娱自乐,一些人成功借此而扬名,但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并无实质性帮助,倒是大批一线教师被实实在在地蒙蔽和误导,在教坛上留下负面影响。
支玉恒老师也提出不少教学主张,但都是他致力于寻求语文教学真谛的结果,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和规律真心实意、诚心诚意地思索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他的许多教学主张不乏真知的见,独到而深刻,但“标新”是为了寻真,而不仅仅是为了“立异”,故往往能恰中肯綮,正本清源,契合语文本质,切合教学本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广大教师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一、揭示真谛的语文观语文是什么?历来模糊不清,或见仁见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曾经与读经、读史融合。没有独立的课文课程,就没有厘清“语文是什么”的需要和基础。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但学科性质并未厘定,此后数十年中国接二连三地发生战争,语文因其内容特点被特殊的社会环境左右,越发无法准确、明确定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全国性的大讨论,语文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度被界定为交际工具;“文革”期间,被视为阶级斗争的附属物,语文课成了政治课;进入新时期后,语文被定性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思想性”与“政治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混同,而在教学一线“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呼声和实践探索则此起彼伏或遍地开花,语文依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但“二性”统一其实只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版课程标准没有根本解决“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导致新课程实施之初,语文课堂教学只见人文性不见工具性,特别是在占据最多课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在此时,支玉恒老师提出:“语文学科是人生各项学习中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科姓语,它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母语,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统一在语言文字上。把握了语言文字,其内在的人文因素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靠着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量完成的,所以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堪称一语中的,在当时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